【房屋政策.博評】公屋輪候時間屢創新高 問題根本不是缺地

撰文:陶思文
出版:更新:

根據房委會最新公布的數字顯示,除了在上季曾出現輕微下跌外,公屋輪候時間持續上升,已達平均4.7年,申請宗數已升至逾27.7萬宗。而這個數字更只反映了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以及只計算首次派樓的時間。若按推算真正上樓的時間可能長達5-7年,更不用談在計分制下的非長者單身人士輪候時間分分鐘超越十年,與政府過去平均「3年上樓」政策目標,漸行漸遠。

房委會的數字更反映,過去一年有近六成(7300宗)的獲編配單位的個案中,已等候最少四至五年,其中更有近三成(3500宗)需等候超過五年。由於政府未能解決公屋需求,輪候時間只會一再延長。

2012年,梁振英曾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指「政府已掌握的土地,可供2012至13年度起五年內落成約7.5萬個新公屋單位」,即是平均每年可以興建1.5萬個公屋單位;2018年打後的五年,平均每年建公屋更可達2萬個。但見五年過去,公屋的供應量平均只有1.2萬個,而預計2017/18年至2020/21年度,每年平均落成量亦未達1.5萬個,遠遠落後於2萬個單位的目標。

現實上輪候人士不斷上升,在不大幅增加公屋單位供應的前提下,平均輪候時間亦只會有增無減。(資料圖片)

現時每年公屋單位供應量,只維持在約1.4萬至1.5萬個之間,申請宗數卻未見有大幅減少,就算抽離現實去凍結現時的申請宗數27萬宗,以每年只能編配1.2萬宗計算,最快也需要22年方能消化整條輪候隊伍,何況現實上輪候人士不斷上升,在不大幅增加公屋單位供應的前提下,平均輪候時間亦只會有增無減。

據了解,房署近年已聘請了大量人員審查公屋富戶,並在未有諮詢公眾和立法會的情況下修改政策,將收入或資產超出限額的「富戶」踢出公屋單位;同時亦在審查公屋申請者時使出不同方式令申請者未能成功「排隊」或「踢離」輪候隊伍,希望以「雙管齊下」方式擠壓申請人數和騰空公屋單位。但明顯反映房署以行政手段的「陰招」踢人,根本只是埋首沙堆的駝鳥,未有認真面對公屋落成量持續偏低的事實,申請宗數和輪候時間未來只會再創歷史新高,或會超越5年的水平。

現時的私樓樓價指數,已於2012年梁振英上任時的179.8上升至327.4,升幅達82%;而租金指數亦由133.2上升至178,升幅達34%。對於無論居住於私樓、板間房甚或劏房等不適切房屋的輪候人士的租金負擔只是有增無減,令他們生活百上加斤。

過去政府一直以土地供應不足為由,逃避根本是一個土地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君不見目前新界棕土多達1200公頃、為預留興建丁屋的「鄉村式發展」用地逾900公頃,加上170公頃的粉嶺高球會用地,根本足以處理現時所謂土地供應不足的「偽命題」。導致公屋輪候人數眾多,租金、樓價不斷上升的問題,只是過去多屆政府一直無決心也無膽識,去觸碰各大地產商、新界鄉紳等既得利益者涉及的龐大利益,「官商鄉勾結」的陰霾始終揮之不去。如果林鄭月娥不能盡快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去處理和挪騰資源解決住屋這個香港人最關心的問題,她所談的「施政新風格」只是空話,得來不易的開局蜜月期相信很快結束。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