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鴿風球.來稿】十號風球下的雙城記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卡爾文傑

一隻天鴿,兩座城市,情繫我心。

強颱風「天鴿」來勢洶洶,香港與澳門這對唇齒相依的姊妹城市,同樣面對天鴿近乎直撲的威脅,先後各自懸掛十號風球,停工停課,市面生活幾近停頓。

這邊廂的香港,大部分市民都樂於享受這一天突如其來的颱風假。五年一遇的十號風球,撞着天文大潮,沿海地區如杏花邨、鯉魚門等首當其衝,幾米高巨浪拍打堤岸、海水倒灌、湧入及淹沒屋苑地下停車場、還有摩西過紅海般出走龍珠島的一幕,震撼眼前,所幸未見嚴重傷亡,這相信與天文台汲取了多次懸掛風球的經驗,兩小時的預先提示,加上及時的訊息發佈,讓市民和相關部門能有效提前做好應變措施。

杏花邨(資料圖片/黃煒堯攝)
+4

相反,另一邊廂的澳門,情況卻令人既心酸亦憤怒。同樣是十號風球,斷水、斷電、斷網、封關、碼頭設施損毀、雨水灌入多個地下停車場等災情,舊城區滿目瘡痍、市內設施不堪一擊,多條寶貴性命被奪去,這難道只是天災惹的禍?筆者認為是人禍大於天災。

沒錯,我們不能否定今次天鴿的威力,畢竟它為澳門帶來了十八年來第一個的十號風球,但古語有云,人定勝天,在現今科技發達的社會,要及時預測風暴強度和盡早通知市民相關訊息,其實並不困難。即使當地的氣象局技術未能精準地預測風暴威力,至少可以參考世界各地不同的氣象資訊網,包括香港天文台。縱然筆者不敢認同香港天文台每次的決定,但按天鴿的移動路徑,毗鄰的香港天氣狀況確實能反映出天鴿有多凶,配合其移動速度,理應讓澳門當局有充足時間作出預測、決定、呼籲及應變。

可惜的是,正當香港在當日早上九時準備改掛十號風球時,澳門氣象局才剛剛發出八號風球,筆者明白港澳兩地的風力各有不同,與其評論懸掛時間是早是遲,倒不如討論一下其預告方式。翻查資料,當日早上七時,澳門氣象局雖然已經宣布考慮在上午九時前改掛八號風球,但正值上班繁忙時間,不少市民應已準備外出,甚或已經出門。加上風暴消息用詞不當,既然當局認為九時或以前發八號波是必然的事時,何以當時的宣布仍以「考慮」一詞,何不以「即將」、「將會」等明確字眼,給當地市民一個警戒,減少市民外出時遇到危險狀況的機會。

澳門街道一片混亂(香港01駐澳門特約記者攝)
+12

縱然兩小時的提示有所不足,面對暴風雨的蹂躪,各相關部門應已及早作出準備,隨時調動救援。可是,綜合多個傳媒報道,有因停電而被困升降機的居民等了個多小時始獲救,亦有停車場在水浸後近四小時才有消防車接報到場協助泵走積水,甚至到入黑才能拯救被淹在停車場裏的人,此時此刻,要走的已走了,這些都反映出當局緊急應變不足、及救援資源不足的弊端。

可能有人認為,距離上次十號風球生效已是十八年前,救援單位未能即時反應是可以理解的,但作為所有市民生命的拯救者,那怕是從來沒有遇過危急情況,他們也應熟悉救援計劃,隨時作出及時支援。

確實,一般市民未必懂得如何面對各種危機和災害,政府有否為他們作出適當的宣傳及教導也是關鍵。正如香港政府經常宣傳不同暴雨和颱風警告下的安全指引,潛移默化、日積月累,相關訊息便會不其然地灌輸入腦了。

颱風影響澳門供水服務,部分市民要到街喉取水。(吳鍾坤攝)

至於斷水、斷電、斷網,筆者明白,風雨損毀供電設施是難以避免的事,但今次停電揭示出,過份依賴單一地方供電,是對整個城市沒有好處的。澳門地少、天然資源少是事實,但增加本地生產,令自身供電平穩也是不爭的事實。當全市只有三成的供電能自給自足時,政府如何能在如斯危急的環境裏,照顧市民最基本的需要實在存有疑慮。

話說回來,作為中央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澳門跟中央政府關係友好,中央定必看顧有加,但此並不代表任何事都能倚靠中央協助,意外就是意料之外,任何領導人也難保明天事,不是說澳門會跟北京對着幹,只是天災難料,即使要顯示對人家的信任,也應做好自己政府的本份,不能只顧獻媚中央政府,而在危難時苦了自己城市的人民。

與其在風災過後貓哭老鼠,說甚麼五十三年來最強颱風等,何不好好檢討現時的應變計劃、重新計劃當地的基本設施規劃、互相交流意見及汲取經驗,避免日後悲劇重演。

天鴿襲擊港澳兩城,災情卻是截然不同,是天災、還是人禍?

這兩天,情繫我心,天佑澳門。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