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從戴安娜到崔世安 看領袖如何靠災後演說化危為機

撰文:麥嘉隆
出版:更新:

氣候變化導致天災頻繁,這個夏天美國德州風暴和大雨成災,西岸嚴重山火,加上近年多次恐擊和校園槍擊案,天災加上人禍不單令紀律部隊疲於奔命,也考驗總統和政治領袖的表現。

但災難過後的政治演說不易講,例如面對校園槍擊案,即使能言善道的奧巴馬總統一次又一次的譴責和悼念,在不斷發生的暴力面前就顯得蒼白無力。

美國哈維颶風令德州災民處處,政治領袖發表演說可以振奮人心。(路透社)

適逢戴安娜車禍逝世二十年,筆者想到英國前首相貝理雅(Tony Blair)和女皇的演說。當年戴妃在星期六深夜在巴黎遇上車禍,搶救無效,凌晨四時去世。

當時,英女皇一家包括兩位小王子正在蘇格蘭度假,她考慮到戴安娜和查理斯已經離婚,沒有王室的身份,又出於保護兩位小王子的考量,不希望他們驚聞母親去世之後即要面對公眾,所以決定留在蘇格蘭。對戴安娜的死訊,王室只發一個簡單官方聲明。

剛上任一個多月的首相貝理雅,對民情的觸覺比王室敏銳得多,在戴安娜逝世六小時之後,他就在前往教堂的途中向記者發表約兩分鐘的說話,表示自已和國民一樣感到極度悲痛及震驚,並讚揚戴安娜的貢獻,最後一句:

她是人民的王妃,過去及將來都如是,而她這形象將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和記憶中。 She was the people's princess, and that's how she will stay, how she will remain in our hearts and our memories forever.
貝理雅

表現得充滿悲傷的貝理雅,令英國人感到共鳴,令他民望高升,「人民的王妃」一詞更深入民心。

同時,王室的冷漠和人民的激情成為强烈對比,英女皇認為王室傳統和保護小王子比順應民意重要,但貝理雅等人多次向女皇陳情,結果五日後女皇改變初衷,罕有地令白金漢宮下半旗,又發表電視講話,更直接表示欣賞和敬重戴安娜(I admired and respected her)。王室一連串的改變有效地消退了人民的怨氣,往後的日子,英女皇慢慢變得開放,2012 年甚至粉墨登場,和占士邦演員一起拍攝倫敦奧運宣傳片,威廉和哈里王子也繼承了母親的親民和支持慈善團體的作風,王室在國內外聲譽日隆。

出色演說並非西方領袖的的專利,八十年前的 7 月 7 日,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槍臨北京城下,10 日後,軍人出身的蔣介石發表《廬山聲明》,末段說到:

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茍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蔣介石《廬山聲明》

他鼓勵人民以弱對强也不能再退讓,演說鏗鏘有聲,激動人心。

災難不能避免,但如果處理得宜,政治領袖可以凝聚民意化危為機,否則就是官場現形記,猶如香港前特首在南丫海難後,跟在剛下馬的京官身後見記者,淪為配角。又似上月澳門風災,多人喪命,特首崔世安率多名官員召開記者會,又拍攝官方短片安慰民眾,但全程機械式讀稿,目光呆滯,無半絲悲傷憐憫的表現,加上救災緩慢,稱為政治災難也不為過。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