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減輕駐院醫生超時工作負擔 吸納退休力量可成良方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韋玉珍醫生

上周一宗發生於傍晚下班繁忙時段的致命巴士意外,令全城關注乘坐巴士的安全問題。由於肇禍車長據稱曾多天工作達十三小時,公眾自然會質疑巴士公司有否盡其本份,去防止司機因超時工作、疲勞過度而導致交通意外。

事件令我聯想到在公營醫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超時工作的醫療同工,他們同樣「過度疲勞」但仍然挨更抵夜、盡忠職守地照顧病人,但作為僱主的當局又有沒有足夠的機制,保障員工有充沛的精神去做好工作、服務市民呢?

上周一宗發生於傍晚下班繁忙時段的致命巴士意外,令全城關注乘坐巴士的安全問題。(資料圖片)

今年六月刊登於英國麻醉醫學學刊的一項新的調查結果:訪問了在公營醫療系統工作的2,155名見習麻醉科醫生,竟有1,229名(即57%)回覆曾因疲勞過度而在開車回家途中釀成或差點釀成意外。這些因工作過量而駕車返家的醫護人員,十個有八個都說他們收工時的身體狀況是不適宜驅車回家的。超過一半(53%)更認為疲憊狀況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工作。這與今年較早時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公佈,有四成受訪醫生表示在開夜班後駕車途中曾睡著的數據屬異曲同工。這問題已在英國引起重大關注。大家關心的不單是醫生的安危,也擔心疲勞會如何影響醫生的判斷力及與人命攸關的服務。

香港也有相似的問題。公立醫院某幾個專科如外科、急救科等,他們的工作時間動輒超過三十小時,而往往翌日還要超時上班。公立醫生一直希望醫管局履行每周工作四十四個小時,通宵候召(call)後可休息半日(post-call half day)的安排。然而,以一般醫生每月平均四晚要候召計,一星期工時已是約60小時。有些部門一個月更有六、七晚要候召,實習醫生還往往甚至有九、十晚候召。同時,據我了解,候召後休息半日的「安全網」實際上也不一定可獲安排,情況令人擔憂。

醫生們了解醫護工作不可能限時限刻地按小時計算,但如工作過長而得不到適當的休息和正常的起居生活,將直接影響工作的質素,受害的最終是病人。

我認為新一屆政府需要有決心、有魄力地帶頭做一點人力資源管理的突破,其中一個方向是善用退休醫生同業,吸納他們以合約形式,回流服務醫院的專科門診。現時醫管局有「退休後重聘計劃」,重新聘請將達六十歲退休年齡或約滿而合適的現職醫生,但數目只得數十個,而且有關工作地點、時間等安排彈性不足,吸引力不大,往往只能依仗有關醫生的熱誠才能成事。我認為政府應與醫管局在增加資源、提供工作彈性的方向探討,令計劃得以吸引更多醫生貢獻他們的優點及專長。而醫院的專科門診一直是佔用不少現職醫生時間的工作部份,有很大潛力和彈性空間讓退休重聘的醫生有更大比例的參與。這樣醫院的醫生就能集中處理住院病人的護理,尤其是正在受訓的年青專科醫生,他們當值三十個小時後應該休息,而非每每要拖著疲憊的身軀,再要長時間地兼顧到門診看症。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