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醫療券違預防護理原意 加強基層醫療方為正途

撰文:李永政
出版:更新:

長者醫療券用來做什麼?

「當然是看醫生啦。」

相信問十個長者,至少九個也會這樣回答。

長者可能不知道,長者醫療券的原意為鼓勵他們使用預防保健和驗身服務,但衛生署最新公布的數據卻顯示,逾八成的長者卻用作看急性病和跟進慢性病的診金,有違當初原意。

我們固然不能規定長者不可在突然得病時使用醫療券,但政府要反思的是,如何可真正加強普羅大眾認識基層醫療的重要性,讓基層醫療真正得已紓緩現時不勝負荷的專科治療。

在人口老化的趨勢下,加上本港醫療系統主要依賴公營服務,每年流感高峰期總引起醫療體系招架不住的情況,要求加強本港基層醫療服務的聲音不絕於耳,卻多年來沒有得到政府重視。除了流感高峰期外,不少突如期來的病發,其實和很多長期慢性病息息相關,亦和長者的生活習慣有密切的關係。

基層醫療的身體檢查、量血壓等服務,本應就是他們進入公營醫療系統前的安全網。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一連串的老人病都密不可分,若能及早發現徵狀,對於預防惡化及防止出現併發症非常重要。然而,不少長者可能以為身體暫時沒什麼大礙,加上平日生活拮据,自然想把醫療券留起來作救命錢,到治療時可能已到病情惡化的階段,更錯過了最好的治療時期。

本港長者數目眾多,居家安老照料的需求龐大。(資料圖片)

除了加強公眾教育外,政府亦要審視現行基層醫療的不足。舉例而言,各區的長者健康中心提供的身體檢查名額顯然太少,即使最短的輪候時間亦長約一年,甚至有長達三年之久,長者的身體狀況可以於數個月甚至數天內突然惡化,而私營的身體檢查所需花費亦不菲,政府應投入更多資源於檢查服務。

在現時公營醫療系統負擔沉重的情況下,政府雖然已提出措施作補救,但能做的其實還有很多。例如早年施政報告中已提出增加醫科生的名額,以加強醫生人手不足的情況。如家庭基層醫療的專科醫生不足,現時只有四百多人,但按人口推算需要3,000名人手。政府亦可加強培訓基層護理人員及真正落實醫社合作,讓社區中心分擔醫護人手的壓力。林鄭月娥的政綱中提出推動基層醫療,亦有報道指醫管局會研究加強家庭醫學專科後訓練等措施,希望新一屆政府能落實這些早已在業界提倡多年的政策。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