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博評】利得稅兩級制:變相鼓勵Slash一族做老闆

撰文:黃岳永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任後的首份施政報告,房屋政策及交通津貼都因與民生息息相關而備受關注。然而,另一項表面看來與市民沒有直接關係的政策,亦可能影響到一眾香港人未來就業計劃及安排,所指的便是將企業首200萬元的利得稅率降至8.25%。

香港現時並無劃一法定退休年齡,大多企業均以55至65歲為界限,對於辛辛苦苦工作多年的打工仔,可能會寧可賺少一點,以換取work-life balance。建議的8.25%利得稅率估計應是全球最低水平,亦遠較個人薪俸稅為低,正好抵消了部份扣減人工所產生的負面影響,變相鼓勵自行創業。

以一名年薪100萬元,已經55歲的高級打工仔為例,他面對的最大挑戰,可能是公司決定減少他在管理及行政上的工作,讓較年輕的員工可以繼續晉升,但又希望他以顧問方式繼續發揮經驗所長。鑑於職務上出現變動,他的人工會減二成。但從另一角度來看,若減兩成人工可以換來每周多一天假期,或每天工作時間減少2、3小時,相信不少人會覺得這條數「諗得過」。

在矽谷,某些行業最優秀的從業員都是Slash一族,而他們的工作更是難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視覺中國)

若是自己成立公司繳交中小企的稅率,更可將減薪影響進一步降低。以過去年薪一百萬元計算,每年需繳納16.5萬元薪俸稅款,實際收取83.5萬元。若是自行設立公司,80萬元的收入以8.25%利得稅率計算,稅款約每年7萬元,即實際收取73萬元(尚未計算支出的稅務扣減),較原本的工作收入減少僅10萬元。這個分別可能會令打工仔萌生自己做老闆的念頭。

近年自由職業者Slash愈趨普遍,他們不會為單一僱主工作,很多時更會以兼職等形式和不同僱主合作,已經類似於公司的經營模式。在矽谷,某些行業最優秀的從業員都是Slash一族,如用戶體驗師、設計師、專利律師、程序員以及網絡安全專家等,都是以項目模式為不同的企業工作,而他們的工作更是難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說到自己做老闆,最多人聯想到的應是創新科技行業。施政報告建議首200萬元的合資格研發開支可獲300%扣稅,餘額則獲200%扣稅。換言之,若投資100萬元在研發之上,將可獲得300萬元的扣稅額,不少創科公司可能已經毋需交稅,吸引力不可謂不大。

當然,當中不少細節仍有待討論,例如何謂「合資格研發開支」?過去合資格的定義僅限於一些「先進」科技,亦難以進行產品化。此外,雖然扣稅300%相當慷慨,但對於剛剛起步的小型創科公司,未必即時有資金作研發投資,反而無緣於扣稅優惠。在訂定政策細節方面,或許政府可以參考一下芬蘭的做法,令政策可以達至最大效益,更為有利香港的長遠發展。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