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整日運動】只有單一終點的馬拉松 就是人生?

撰文:陳俊偉
出版:更新:
我們生存的價值,就是與其他人進行「比較」嗎?而人類生存的目的,是否就是成為「勝利者」呢?假使「勝利者」只有一個,那麼「其他人」是否就要被否定其價值及在社會中的角色呢?
陳俊偉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嗎?(資料圖片)

「誰說,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呢?」這是網上流傳學生的一句說話。它給了我反思,有些感嘆,還想起自小以來聽過的不同人生比喻。

在香港,當提到人生的比喻,接觸最多的,就是把人生當作馬拉松,天天在跑。而這個比喻隱含的意思其實顯而易見,就是將人與人之間當作「對手」──生活就是一場競賽,同時大家也向着單一的目標進發。從這樣的模式思考,「大學」、「工作」、「人生」,就會被簡化為一場比賽。

人生是否一場「比賽」,我作了一些思考,希望在此分享一些問題。我們生存的價值,就是與其他人進行「比較」嗎?而人類生存的目的,是否就是成為「勝利者」呢?假使「勝利者」只有一個,那麼「其他人」是否就要被否定其價值及在社會中的角色呢?

蠻荒社會的叢林法則 延續至今

在蠻荒的社會中,生存是至為重要的,因為社會的資源有限,而身邊有很多掠食動物,人類除了與身邊的人類競爭,還與叢林內的生物為生存而競爭。在這種環境之下,人類每天都經歷着叢林法則,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你死我亡,每天也在叢林之中發生,生命的意義就是生存,生存的目的是為了延續,但並不只是為了「自己」,而是希望人類這個族群能夠繼續傳承,是為了眾人的利益。

叢林法則的應用,在今天的社會卻又不斷被強調,而「馬拉松」就隱含着這個法則,學生每天就像進入校園之內,與其他的學生進行比拼。學校成了跑道,成了叢林,學生成了選手,成了原始人,「競爭」就是生存,但生存已不再思考眾人,而是只為了自己,為了成為「勝利者」。這樣的「勝利」其實又是空虛的,當過程的痛苦比勝利的一刻來得沉重的時候,「放棄」便會出現。原始人的叢林,威脅是真實的,但今天社會的競賽,其實只是一個消磨意志、方便統治的遊戲。當眾人也在同一的跑道上,他們便會投入同一的市場,服務上層的階級。這樣亦有助社會的「穩定」,減少被認為多餘及無用的思考,那些對「意義」的思考。

(Getty Images)

只為自己競爭的人生 浪費生命?

殷海光及馬思勞,在研究人類人生的意義上,也列出了不同的層級。利用他們的理論,描述人在自我追求上的層級,可以讓我們思考,我們的人生存在哪一個階段?今天的「競爭」,香港社會鼓勵的風氣,又是在層級之中的哪一個位置?假使「競爭」只是為了能夠在社會中生存,人生的意義又是否留在最低的層次呢?投入這樣的「競爭」,我們既沒有為其他人的「共存」去作思考,亦沒有認真考慮我們內在的需要,人只如機器,只如競賽的動物,或許在以上兩位學者的眼中,其實這樣的生活只是在「浪費生命」,鼓吹這樣風氣的人,亦是非常之「不道德」。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嗎?那麼為什麼終點只有一個,定義「勝利」只有一個方向呢?如果這是我們每個人的馬拉松,我們會否有一個自己定義的「終點」,即是那些對我們自己而言非常重要的人生目標呢?追本溯源,教育的意義是為學生製造一個空間,不只是教導,而是培育每一個學生,有自己的思考,並且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