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比利時連環爆炸】恐襲背後的社區管治問題

撰文:HKIRRA
出版:更新:
事件發生後,直接將問題指向新移民/難民是十分容易…但事實上,即使沒有外來移民,比利時、法國及德國等都有大量已歸化的穆斯林人口。他們所持的不是難民資格或新移民,而是切切實實的比利時、法國或德國公民。因此,探討比國受襲,不應只從外來人口的面向分析,更涉及歐洲穆斯林公民的融入問題,以及比利時的實際情況。
陳偉信@香港國際關係研究學會
比利時布魯塞爾機場離境大堂,當地時間22號上午8時許,發生兩次自殺式炸彈襲擊,其中一次在美國聯合航空的登機櫃檯。(Twitter/Amichai Stein)

文:陳偉信(香港國際關係研究學會聯合召集人)

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受到多宗炸彈襲擊,撰文之時據比利時政府及布魯塞爾跨區交通公司(STIB-MIVB)的數字,事件已造成26人死亡,136多人受傷。比利時政府宣佈全國進入最高反恐級別,並定性在機場發生的爆炸為恐怖主義襲擊。事件再次引起西方媒體關注,在網上更有人將事件直接與近年湧入歐洲的穆斯林移民/難民扯上關係。

矛頭錯誤指向穆斯林難民 忽略實際情況

正如本人早前在其他媒體分析法國恐襲事件指出,當事件發生後,直接將問題指向新移民/難民是十分容易,早前香港社會正好作出一次示範。但事實上,即使沒有外來移民,比利時、法國及德國等都有大量已歸化的穆斯林人口。他們所持的不是難民資格或新移民,而是切切實實的比利時、法國或德國公民。因此,探討比國受襲,不應只從外來人口的面向分析,更涉及歐洲穆斯林公民的融入問題,以及比利時的實際情況。

最令比利時政府尷尬的是,數日前他們成功活捉巴黎恐襲的最後一名疑犯薩拉赫(Saleh Abdeslam),外交部長Didier Reynders在Saleh被拘捕後表示,可能他已準備作另一次行動,最後竟真的「一語成讖」發生機場及鐵路站的恐怖襲擊。事件是屬於報復式襲擊,還是因怕事敗而提早執行,在今天似不再重要,但襲擊發生卻再一次證明歐洲及比利時當局在反恐問題上的缺陷,以及歐洲內部反恐問題的嚴峻。

反恐情報缺失 穆斯林公民融入問題亦見嚴峻

對於歐洲及比利時當局在反恐情報問題上的批評並不新鮮,最近期的自然是比利時當局以為薩拉赫早已逃離歐洲,卻原來4個多月來,他一直在老家莫倫貝克(Molenbeek)隱藏。比利時聯邦檢查官Frederic Van Leeuw更直言,薩拉赫之所以可以在莫倫貝克隱藏甚久而不被發現,並非伊斯蘭國(IS)之功,而是社區內的小型犯罪網絡及鄰舍協助的結果

比利時警方成功活捉巴黎恐襲的最後一名疑犯薩拉赫。(路透社)

儘管當地區議員Ahmed El Khannouss否認莫倫貝克社區的「貢獻」,但不能夠否認的是,歐洲當今面對的恐怖主義風險並非單純的「歐洲與外來穆斯林」的問題,而是更實在的管治及社會問題。先不論比利時地方行政架構複雜,議題之間涉及不同執行部門,區內可見的貧富懸殊更令莫倫貝克內的穆斯林社區「自成一國」。

另一方面,新成立的歐洲反恐中心(European Counter Terrorism Centre)在處理反恐問題上,是否沿用舊日針對跨國反恐模式,還是改變情報管理方針,由國內社區開始着手,相信是歐盟領袖要面對的問題。事實上,不少警政研究的文獻及案例均顯示,假如警方當局能主動出擊,主動向社區講解警察的社區管治方針,令社區民眾了解地方社區治安政策,對於解決騷動等問題反有一定裨益。

無疑恐怖襲擊與社區騷動是兩個層次的問題,但歸根究底,兩者涉及對政權的不滿,有效疏導總比強硬應對為佳。然而,在歐洲普遍「恐穆斯林」的風氣下,連比利時警方也不希望進出莫倫貝克,以效果緩慢的開放社區政策作為反恐政策的主軸,未免緣木求魚。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