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借助外國中醫發展經驗 研究本港中醫院的優勢病種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陳裕達(香港及澳洲註冊中醫師,前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帶教導師(臨床))

筆者相信在政府大力推動下,香港第一間中醫院很快就會上馬。香港在二戰後從來沒有中醫介入「次級醫療系統」的經驗,因此實在有必要參考外國的醫療體制和經驗,並制定適合香港本土的中醫醫院發展策略。

由於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歷史角色和擁有與英聯邦國家相似的醫療系統,「香港模式」的中醫院很有可能成為世界上中醫進入次級醫療系統的先驅,對英、美、澳、加等國家的中醫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因此,香港「中醫院」的運作和定位,不但在香港,也對中醫如何走向世界有極深遠影響。

首先,筆者認為有必要比較一下中醫在香港和西方國家的常見病種。如果以筆者現正執業的澳洲和香港比較,在向中醫求診的病人群中,存在著一些相同之處,也有很多明顯的不同。

在香港和澳洲,中醫都是擔當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和「另類醫學」角色,因此在傳統主流醫學為主導的公營醫療系統中並沒有一席之地。但仔細觀察兩者也有甚多不同之處。中醫在香港是除西醫外唯一被大眾接受的醫學體系,而中醫在澳洲是除西醫外其中一種最主要的另類療法,但中醫在杜拜、歐洲僅是另類療法的其中一種,因此在大眾對中醫認同度上,是香港>澳洲>歐洲或其他地區。

在香港和澳洲,中醫都是擔當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和「另類醫學」角色,因此在傳統主流醫學為主導的公營醫療系統中並沒有一席之地。(資料圖片)

而大眾對中醫認同感的不同,極大影響了向中醫求診病人數目和病種。例如,在香港,向中醫求診的病人中,比較常見的,多是外感性疾病(如流感)、痛症、精神神經系統性疾病(如失眠、抑鬱症等)、皮膚病、婦科病、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和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

但在澳洲,最常見向中醫求診的,多為痛症、精神神經系統性疾病、腸胃功能失調、婦科疾病、懷孕調理或催生和體重控制。

而對比香港和澳洲,在對治療手段的接受程度也有明顯不同。如香港病者比較多接受中藥治療而澳洲病患更多地接受針灸治療。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由美國帶起的針灸熱,在世界上吸引了不少高等學府研究針灸止痛及背後機理,因此今天痛症,無論是香港或是內地甚至外國,仍是中醫最具優勢病種。

但由於在外國欠缺中華文化土壤和傳統,對於中醫藥治療外感傳染病,仍然是缺乏認識。而且在不少國家,把如附子、麻黃一類含毒性的中藥材禁止入口,因此傳統經方中有不少劑型也是禁止進口。故此在外國,由於文化差距,很少有病人會因外感疾病(如流感)向中醫求診。

但如果未來落成的香港中醫院能配合本地大學,進行大型中醫藥治療流感的隨機臨床試驗,即可向西方國家宣傳中醫中藥在治療外感疾病的優勢,及後可利用在醫療制度上的相似作平台,向澳洲、加拿大等同屬英聯邦等西方國家推廣,則有可能繼七十年代美國針灸熱後,重新帶動新一波中醫熱潮,及成為西方世界「另類醫學」融入主流醫療系統的楷模。因此香港中醫院在可謂擔當極其重要的歷史角色。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