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預算案理財謬誤:只許學生去海洋公園,不許巿民買iPhone

撰文:黃偉豪
出版:更新:

財政預算不派錢,全民失望。但真正使人失望的地方,並非只是不派錢,而是背後嚇人的理財謬誤。近日最引人爭議的情況,可以用「只許政府請人去海洋公園,不許巿民自己買iPhone」來形容。問題的重點當然不是海洋公園或iPhone,而是背後的兩個錯誤假設:第一,錢是屬於政府,而非市民;第二,巿民會亂花錢,政府卻不會。兩者均違反了公共財務的基本概念和理論。

先破解第一個謬誤。政府的主要收入是稅收,而稅收是由巿民身上得來,所以政府的錢其實就是巿民的錢。即使特區政府的部分收入來源,是來自買地,但因為政府一向奉行高地價政策,用政府的權力刻意推高樓價,所以買地的收入也可以被視為一種「間接稅」,非由政府自己「賺回來」。政府的錢既然不是由天上來,也不是由政府官員自己的口袋裏來,而是由巿民的身上得來,便是巿民的錢。再加上這不是一個由全港巿民選出來的政府,未被授權,為何它仍可振振有辭,面對市民「回水」的訴求,擺出一個高高在上的冷漠姿態?

另一個堅持不派錢的理由,是怕市民會亂「洗錢」,經常被引用的例子,當然是上任財爺曾俊華在2011年,向每人派6000元後,傳聞有不少巿民用此來買iPhone的故事。最使人不順氣也不服氣的是,政府一方面不向巿民派錢怕他們「亂洗錢」,自己卻可以隨意請人去海洋公園,而且更是貴至31000元一張門票(3億1千萬資助除以1萬張贈券),貴絕全球,但又不視之為「亂洗錢」,完全是雙重標準。

為何海洋公園可以在不透過任何招標或競爭下,便可獲得政府的巨額資助。(資料圖片)

是不是「亂洗錢」,從來沒有一個絕對的客觀標準,但既然政府應該是為市民服務,我們真正要問的是為何政府會比市民聰明,更了解巿民自己?從經濟學的角度,巿民絕對比政府更懂得如何運用資源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政府也不應看輕巿民的自由選擇,認為他們一定只顧享樂,不懂投資未來。例如不要看少他們用派來的錢買iPhone的決定,從一個iPhone身上學到的東西,和看到世界,隨時比去一次海洋公園多出和大出幾百倍。

同樣使人深深不忿的是,聲稱不派錢其實最終也等同派錢,不過派錢的對象不是巿民,也不是人人有份,而主要是向企業和權勢傾斜的「富人福利」(welfare for the rich)和「企業福利」(corporate welfare),成了赤裸裸的利益輸送。例如,為何海洋公園可以在不透過任何招標或競爭下,便可獲得政府的巨額資助來發展教育與旅遊項目,是黑箱作業,完全違反了公開和公平競爭等香港賴以成功的精神。

財政司始終是政治人物,真正的身份不是學者或經濟學家,不懂以上理財的理論,得不到學者和專家的稱讚,大概不是最大的罪狀。但政治人物最大的失敗,莫過於和民情脱節,不明白民間疾苦,不被市民接受和認同。自報告出爐後,劣評如潮,民意調查只有四十多分的平均分,即是不合格,連普遍巿民也不明白或不接受財政預算案背後的理財哲學。當失去民意支持,自然建制派也不願意護航,這才是財政司最應該擔心的地方。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