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當權者抗爭 關鍵係鬥記性

撰文:黃偉豪
出版:更新:
每逢有高官或公眾人物出事,如近期的機管局高層,在樓換樓上涉嫌利益衝突──立即休假。人消失了,希望問題再不存在,起碼愈來愈少人會記起。這一做法,不是下三濫的情急智生,而是有理論根基的聰明精心部署…
黃偉豪
特首梁振英(資料圖片)

在處理日常問題的時候,我們常常指出不要拖延問題,面對現實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很諷刺地,當問題的層次被提升至公共政策的層面,情況剛剛相反,拖延成為了好對策,更簡單有效,慳水慳力。

出事後人間蒸發 屬有理論根基的聰明部署

每逢有高官或公眾人物出事,如近期的機管局高層,在樓換樓上涉嫌利益衝突──立即休假。人消失了,希望問題再不存在,起碼愈來愈少人會記起。這一做法,不是下三濫的情急智生,而是有理論根基的聰明精心部署。

對於認識公共政策理論的人來說,最大的痛苦,莫過於看見相關的知識並非用於改善社會,而是被用作為當事人「甩身」。今時今日,在利益衝突、特權醜聞幾乎無日無之的時勢下,被政治公關採用得最多的概念及理論,莫過於由著名學者Anthony Downs所提出的「問題關注周期」(issue attention cycle)的學說。其實,Downs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已提出此理論,能夠流行至今,而且被廣泛應用,可見是箇中經典。

Anthony Downs提出的「問題關注周期」學說。(網上圖片)

問題出現 不用解決 只需遺忘

一個理論的流行,背後必定有其原因。「問題關注周期」背後的重要假設是,在現今科技發達、資訊爆炸的年代,世界上實在有太多問題需要我們去關注,出現了無限問題互相競爭有限的公眾關注的情況,即需要關注的問題太多,用來關注問題的時間及資源太少的困局。

「問題關注周期」的重要啟示是,公共政策問題往往不是要被解決,而是被遺忘。每一個公眾問題均有自己的一個周期,起初出現的時候,會受盡公眾及媒體的關注,但日子久了,除非有新消息或峰迴路轉的進展,否則,受關注度便隨着時間而轉淡,公眾的熱情最終轉至更新鮮的其他問題之上。

由此推論,減少新消息的發佈,降低問題的趣味性,也可以幫助「遺忘」。除了要當事人休假,也可成立調查委員會,以不許干擾調查為藉口使所有人「封口」,又可透過調查使問題變得技術化,沉悶又難明,使公眾更快對問題失去興趣,一舉多得。令人心寒的是,不少在位的決策者,往往只是一個善於轉移視線的人,經常提出一些偽命題,使人們忘記了其他更迫切及真實的問題的存在。

要與當權者抗爭,既要鬥耐性,也要鬥記性。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