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香港社區組織協會:醫生內戰,你撐邊隊?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電影院內正在上影英雄內戰的影片,打得燦爛。料不到最近的醫務委員會(下稱「醫委會」)改革,引發起醫學會裏的「醫生內戰」,也同樣精彩。
事緣討論醫委會改革時,有意見批評醫學會選出代表進入醫委會的方法,本身便不民主及未能代表所有醫生意見,所以沒資格批評醫委會的委任制度。
醫學會因此被迫回應,解釋有關選舉方法。

醫委會改革爭議聲不絕。(資料圖片)

文: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現時醫委會有 14 名選任(即選舉產生)業界委員,其中 7 名由全港註冊醫生以最民主方式一人一票直選選出,另 7 名由醫學會 28 名會董以間選方式選出。內戰一方代表為剛辭任醫學會主席的史泰祖,他建議將醫學會選出醫委會業界代表的方法,由會董間選改為由全數醫學會會員直選,如此選舉方法更為民主,選出代表更具代表性;內戰另一方代表為醫學會最資深醫生蔡堅,他認為現有選舉方法「合符民主選舉方法及國際標準」、「保持了醫委會內的平衡」。

哪一方的選舉方法更民主更具代表性,相信不難看出。要撐邊隊,市民大眾應該懂得的。很可惜,輸的一方卻是更為民主的史泰祖,醫學會是怎樣的一個團體,市民大眾也是應該懂得的。

醫委會未能反映社會意見

事實上,若非有醫學會的阻力,醫委會的改革已經在 15 年前落實了。回顧十多年來,醫委會對醫生的紀律行動,一直爭議不絕:

先有 2001 年「手機醫生」事件,令社會質疑醫委會「醫醫相衛」;
後有 2007 年前立法局議員林鉅津醫生在未能掌握新式療法的情況下治療病人,令其死亡,卻只被判停牌六個月及緩刑兩年,令人質疑判刑過輕;
再有 2014 年藝人張崇德和劉美娟長達 9 年的投訴個案,反映醫委會處理投訴時間過長;
最近2015年高等法院原訟庭判決醫委會未有處理對陳以誠醫生的失德投訴實屬不當,反映處理投訴機制不公等。

上述多宗案件均顯示醫委會的組成及其投訴機制必須盡快改革,才能挽回社會對醫生專業的尊重及信心。

另外,近年公立醫院醫生人手短缺,希望可透過有限度註冊制度,招聘海外合乎專業資格及配合服務需要的醫生,來港於公立醫院工作。不過這個方法卻引起私家醫生以這些醫生沒有通過本地執業資格試為由,反對引入已在海外受訓及行醫的醫生來港。私家醫生透過他們於醫委會的委員代表,極力拖延審批合資格的海外醫生申請有限度註冊牌照。這種做法罔顧公立醫院的醫生短缺問題,未有符合社會期望及服務需求。

改革醫委會的理據,似乎甚為明確。立法會亦正在審議《2016 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下稱「修訂草案」),為改革醫委會踏出第一步。不過在審議「修訂草案」時,包括醫學會在內的醫生團體提出多項理據及反建議,實有在此商榷之必要。

增加界外委員 有利公眾監察

早前醫生加薪問題,引發醫生抗議。是次改革醫委會草案也惹起醫學界接近一致反對,未知會否再有另一波行動。(資料圖片)

醫生團體認為若新增 4 名業外委員全由行政長官委任,連同其他 14 名委任委員,會令醫委會的委任及選任委員比例失衡,受政府操控。但值得指出的是,現時 10 名委任的業界委員全為公營界別的醫生,分別代表衛生署、醫管局、兩所大學醫學院及醫學專科學院。他們都是本着專業及良知,從公共醫療及學術角度參與醫委會。其他 4 名業外委員都是已參與醫委會紀律行動評審工作多年的律師及社工等專業人士。

  若說他們全都受政府操控,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建議中新增的 4 名業外委員,當中 3 人將會由病人組織以選舉方式產生;他們將代表病人於醫委會內表達病人意見,清楚明確是向病人組織問責而非向政府問責。另一新增委員將代表消費者權益——市民接受醫療服務乃屬消費行為,由法定獨立的消費者委員會代表替市民於醫委會內表達意見實為合理。

雖然有意見認為委任提名最終仍須由行政長官委任,但按法律意見,法律條例列明由團體作出提名,行政長官幾乎沒有不作委任的酌情權,所以委任權只是名義上而非實質上的。政府藉委任委員控制醫委會之說,根本難以成立。

再增加醫生業界委員 無助加強問責

醫生團體的意見認為醫委會的委任及選任委員比例應維持在一比一,以確保專業自主,所以若增加委任委員,便應增加選任業界委員。現時醫委會的業外委員人數只有 4 名,面對 24 名業界委員時,難以充份表達公眾意見。增加業外委員,正正是要加強公眾意見以達監察醫生專業之目的。如果增加業外委員的同時又增加業界委員,只會淡化公眾於醫委會內的意見及聲音。

更值得注意的是,增加選任業界委員,只會令醫委會更為傾向私家醫生及公立醫院前線醫生的意見。如上所言,現時 14 名任業界委員中,7 名由全港醫生直選,7 名由醫學會會董間選產生。14 名選任委員中,當中 11 名為醫學會的會員,兩名為公共醫療醫生協會的會員。

由此可見,增加選任業界委員,很可能擴張醫學會在醫委會的勢力,及增加前線公營醫生的代表人數。屆時,醫委會在討論決策時,委任的業外及業界委員從所屬界別角度提出意見,其意見將較為分散;而選任的業界委員則主要來自醫學會及有組織的醫生團體,其意見將較為集中,最終醫委會的決定會較受來自選任業界委員的影響,傾向了選任業界委員所代表的利益。

醫學界強烈要求醫委會直選、委任議席維持1比1。(資料圖片)

有說,只增加業外委員人數不足以應付加開的初步偵訊委員會及紀律聆訊小組,因此必須同時增加業界委員。其實現時醫委會內已有 24 名醫生,額外尋找幾名業界委員擔任有關職務應該沒有困難。另外,「修訂草案」已建議增加 20 名負責紀律行動的評審員,足以加快處理投訴及紀律聆訊。如有需要,甚至可以容許評審員擔任委員的職責(如初步偵訊委員會的主席及副主席),便無需額外增加業界委員也可有足夠人手進行紀律行動程序。增加業界委員之要求,既是不應也是無需。

醫委會改革 已不能再拖

自「修訂草案」提出後,醫生團體提出不同方案,所謂「4+4」、「6+6」、「4-4+4」、「4-2+2」等,前兩項是在增加委任的業外委員時,增加等額的選任業界委員,後兩項則是將委任的業界委員改為選任。須知現時有 7 名由醫學會 28 名會董選出的代表,多年來都是等額選舉下的結果。醫學會只屬醫生自願參與的民間組織,為何可以成為醫委會內最大的功能組別?所謂選任,就是產生代表醫生利益團體的委員嗎?反之,如能列明新增業外委員所屬界別及產生方法,委員便不需向政府問責。因此,根本不必拘泥於委任和選任委員的比例為一比一。

然而,為令是次「修訂草案」盡快獲得通過,最符合各方要求的折衷方案,是在不增加現時醫委會業界委員的數目下,將兩名醫學專科學院的委任委員改為選任委員,選舉方法可交由醫學專科學院決定,以公平合理及尊重各學院地位的方法進行。

醫委會改革,擾擾攘攘已有 15 年之久,仍然毫無寸進。其實是次改革仍有不足之處,包括:業外和業界委員的比例未達一比一;未有以獨立制度進行紀律行動;未有設立機制處理對低於專業水平的執業醫生的投訴。不過,為維護病人權益及公眾利益,還是先行通過「修訂草案」,及接受上述的折衷方案。日後待「醫護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督導委員會」發表報告後,才再進一步完善對醫生專業的規管制度。

藝人張崇德(左)及劉美娟(右)用上9年時間為出生後夭折的兒子「伸冤」討公道。(張善彤攝)

希望立法會議員在審議「修訂草案」時,可盡快通過修訂,以免其他受失德醫生所害的市民未能討回公道。藝人張崇德及劉美娟曾因醫生失德而喪子,請謹記他們曾於立法會法案委員會上,向社會各界作出呼籲:「唔好拖!」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