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州屠城後36年 韓國有沒有正視歷史? 

撰文:鍾樂偉
出版:更新:
雖然在法律上是平反了,但事過境遷後,近年愈來愈多人嘗試挑戰人類的良知,質疑「光州抗爭」是否真的對韓國民主有貢獻…朴槿惠也是一樣,一直不願意與「518 紀念財團」合作…今年「518」悼念活動舉行之際,全斗煥在接受韓國《新東亞》雜誌訪問時,竟然不依據歷史真相,否認自己當年曾下達命令要求軍隊執行光州屠城的任務……
鍾樂偉
光州事件的死難者。(Getty Images)

韓國的民主建立,從來也不是走在一條平坦的道路上,每次出現由獨裁轉向民主的契機時,民眾的力量最終都往往敵不過被軍事獨裁者以武力鎮壓的宿命,使民主夢一次又一次的落空。

但就是憑着一股不死的信念,韓國人一直未有因血腥暴力打壓而放棄,反而更咬緊牙關地於絕處逢生,爭取民主自由。最後,正當民主聲音正浩浩蕩蕩地於韓國揚起時,獨裁便成了歷史的遺物。望着大勢已去,專權的領袖也要放下權力,把真正屬於人民的權力歸還於人民手上,締造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遭暴力鎮壓 卻種下民主化種子

光州民主化運動集會情景。(Getty Images)

36 年來,「518」這三個數目字對韓國人來說,是一個象徵着崇高政治犧牲的圖騰。1980 年 5 月 18 日,當時作為陸軍少將的全斗煥發動了「雙十二政變」,以軍事政變的方式取得最高軍權。位於韓國南部的光州及全羅南道的市民,為反對全斗煥的不法奪權,並要求國家立即實行民主體制,於市內自發地發動了一場爭取民主自由的社會運動。

然而,執意不會放權與容忍反對聲音的全斗煥,最後選擇以擴大戒嚴令的方式,派遣大量軍隊空降至光州市內,並最終以血洗光州的方法,暴力鎮壓所有示威人士,使數以百計的平民百姓死於軍隊的槍炮子彈與坦克車之下。

子彈或許於一時之間打下了民主戰士的肉體,但光州「518」民主抗爭的種子,卻從此於韓國社會播下,即使在全斗煥的極權手腕下,這種子仍在整個八十年代繼續發熱發亮。

而且,縱然主流媒體一律封鎖一切有關光州屠城的消息,但那些死難者家屬,還有一大群未有放棄爭取民主的市民,如常繼續每年於「518」這日子中,私下舉辦悼念活動,直至在 1988 年民主化以後,新任政府開設了聽證會,徹查當年的屠城責任。最後,經過多年的司法鬥爭,全斗煥及盧泰愚總統被韓國終審法院判定為違反了軍隊叛亂和內亂罪,分別被判無期徒刑與入獄 17 年,並需充公與歸還二人所有當年透過貪污私吞的不義之財。「光州事件」在法律上獲得了平反。

國立5.18民主墓地紀念銅像。(韓國觀光公社)

冷待光州紀念活動 保守派圖歪曲歷史

雖然在法律上是平反了,但事過境遷後,近年愈來愈多人嘗試挑戰人類的良知,質疑「光州抗爭」是否真的對韓國民主有貢獻。就如前年開始,韓國國內一些屬保守派的青年網上論壇,便透過一些令人難以信服的理據,重提當年光州民主運動不全然是國內民眾自發的論調。他們指出,當時或許有北韓軍人試圖滲透,以在韓國國內推動民主運動來顛覆政權的可能。所以,以維護國家安全的角度,鎮壓其實是必要。

除此之外,保守派對重新定義「光州事件」的心態也愈趨明顯。自保守派的李明博上台以來,一直對每年率領官員參加「518」悼念活動顯得刻意低調和不積極,也反對以光州民主歌曲《獻給你的進行曲》作為整個典禮的官方紀念歌曲,令「518 紀念財團」極為不滿。後來,李明博更索性不到光州出席活動。

時至今天的朴槿惠也是一樣,一直不願意與「518 紀念財團」合作,亦不願順應民意把《獻》訂為官方紀念音樂,令主辦單位決定杯葛官方活動,另行自立悼念禮,而原定政府舉辦的悼念活動,便透過找來「觀眾」充斥場面,可見保守派挑戰歷史判斷的野心。

擔任韓國總統時的全斗煥。(U.S. military)

承認歷史錯誤不是政治理念 而是常識

今年「518」悼念活動舉行之際,還欠下國家一筆貪污款項尚未歸還的全斗煥在接受韓國《新東亞》雜誌訪問時,竟然不依據歷史真相,否認自己當年曾下達命令要求軍隊執行光州屠城的任務,並指出自己沒理由向自己的國民開槍,試圖篡改歷史與抹去自己的責任。

良知與對歷史事實的尊重,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的成熟表徵。從上述的青年人開始刻意錯誤演繹歷史判斷,到去年朴槿惠政府宣布以統一「官方」歷史教科書,改變國民對其父親朴正熙的印象,再到早前韓國女團 AOA 成員智珉及雪炫因不識獨立英雄安重根遭觀眾批評,還有今天全斗煥竟可說出這番有違歷史真相、埋沒良心的話,除了對一眾死難者家屬極為不敬,更突顯出現在韓國社會最需要的,不是更接近光速的科技發展,而是以良心與真相建立一套正確的韓國歷史觀,令下一代人更能從歷史中汲取教訓。

對於全斗煥的言論,前年一套以暗殺全斗煥為題材的電影《26年》,其導演曹根賢的一番話已是最好的回應:「任何一個人做錯了事或傷害了他人,至少也要向外道歉;縱使他未有道歉,他也應獲得應有的懲罰,這是常識,不是什麼政治理念!」

(本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