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網上公審幼園教師現象 反映家長工作重要性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以該宗教師被拍下扔書包的個案為例,片段被拍下並上網流傳,以有關老師被解僱了結……如果學校設有「家教會」,渠道又暢通的話,又或者消息早在「家長網絡」流傳而能及時回饋校方,則可望及早處理,不必等到在互聯網公開後才由外至內的傳回學校。
謝秀貞
早前某幼園教師「飛書包」的片段公開後,引起家長在網上熱議。(Youtube 擷圖)

文:謝秀貞/幼兒園校長

繼早前三名幼兒教師因向幼兒書桌扔書包,被家長攝錄上載互聯網後,近日又有中學教師涉嫌與學生開玩笑過份,被家長攝錄公開。兩件事的根源當然都是教師的行為,但是,事件也反映了學校的家長工作是如此重要。

幼兒工作要問責 即時投訴比訴諸輿論有效

當然,搞好家長工作的意義,不是要家長看到不當行為也不會發聲,而在於更直接讓學校改進。以「扔書包」事件為例,現場家長看到大可即時向校方投訴,要求停止有關行為——從保護幼兒的角度看,即時投訴,比公開後以輿論施壓更直接有效。

社會問責風氣日盛,學校接受家長問責,是改變不了的趨勢。對幼兒學校來說,因為幼兒學生才只有 3 至 6 歲,家長保護及牽掛也是自然的,而且,一般而言,幼兒學生的家長都較為年輕,還很需要學習如何培育孩子。「為孩子問責」和「為孩子學習」便是家長一身兼有的兩種特質。

如何與孩子遊戲,也是「家長學習」的重要一環。(李孫彤攝)

家長學習 品格培育很重要

幼兒學校的家長工作通常是從培育孩子開始,例如邀請專家學者主講促進孩子學習和成長的話題,有時校長或資深教師也會主持家長工作坊,傳授親子活動的態度和技巧。這類家長工作,可稱之為「家長學習」一類。雖然現在家長的教育水平比起從前已有所提高,但「家長學習」仍十分重要,尤其是一些很基本的親子相處,並非有了孩子便自動懂得的。

以遊戲為例,對幼兒來說,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安排什麼遊戲,怎樣和孩子玩耍,卻不應掉以輕心。特別是一些成人的錯誤觀念,例如把遊戲等同比賽,志在必贏,大則為了勝利不惜作弊,小則因為怕輸而不玩不熟悉的遊戲,這些若能及時避免,在培育孩子的情意和品格,都十分重要的,「家長學習」的主題便應以此為重點。

家長義工 建立熟悉關係

當家長從學校學得多了,對幼兒學校也熟悉了,幼兒學校便可以發展「家長義工」。現在香港幼兒學校的資源普遍都不算充裕,尤其人手其實很緊絀,「家長義工」可說是幼兒學校重要的資源。在這方面,幼兒的校外活動,無論是到附近商場店鋪的真實情境學習,或是每年一或兩次到郊外的旅行野餐,都十分需要成人協助教師照顧學生,一般來說,這方面的「家長義工」是不缺的。

還有一個近年現象值得留意:來做家長義工的全職爸爸似乎較以前為多,目前或者仍不足以說是否反映了香港職場男性對人生價值的轉變,但可以肯定的是,多了爸爸來學校做義工,是有助於打破照顧子女是女性天職的性別定型的。

「家長義工」在部分國家十分普遍。(Getty Images)

再進一步的「家長義工」不再是家長滿足學校的需要,而是家長給其他家長分享一定的技能或心得。這方面幼兒學校辦得最多的,相信是臨近端午節的包糉班,又或者是編織班等等。如果學校廚房條件許可,烹飪班也是不錯的選擇,甚至讓孩子也參與的曲奇製作、月餅製作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家長之間可以互相熟悉、了解,起碼是學到一點技能,增加生活趣味,而學校就負責安排和統籌的工作,校長和教師也會物色較為熱心的家長,邀請他們進一步組織起來,初則結成興趣小組,條件成熟後,便可以組成家長教師會。

家長組織 是權也是責

家長教師會是正式的組織,發展成熟時可以成為獨立的團體,但初期多數由校長主催,慢慢交棒給家長,名字雖然一般都叫「家長教師會」,但實際是以家長為主,教師責任是提供協助。「家教會」成立,是幼兒學校家長工作的一個里程碑,這是問責的制度化,也是家長和學校合作的深化。幼兒學校校長教師工作量過大的情況下,組織工作要做得好,實在並不容易。香港人工作和生活都很繁忙,家長參與的意識不及西方社會高,家長做義工已很不錯,但再進一步承擔起「家教會」的責任,則講求家長對學校的信任和投入。

「家教會」成立,代表了學校的管理或決策的進一步開放,初期可以是以「家教會」為諮詢家長的正式途徑,再進一步是開放部分管理或決策,讓家教會成員參與,對學校來說,是權力開放了;對家長來說,則是承擔了責任。許多學校都是從影響較小的決策開始的,例如決定幼兒旅行的地點,決定「家長學習」的主題,學校和家長之間的默契和信任建立好以後,其他方面的工作,例如學校部分環境的佈置,甚至選購課外書籍或教科書,都可以由學校和教師共同決定。當然,以我所知,進展到這層次的「家教會」目前還是較少,卻是不少幼兒學校的努力方向。

家長網絡 幼兒工作拓展至社區的空間

一般而言,幼兒多數都是就近入學的,這和中小學學生可能到較遠的地區上學有所不同,幼兒學校就在家的附近,同一幼兒學校的家長就是同一社區的居民,這一點和外國的情況較為相似,所有外國的學者多把學校與家長的關係再進一步論述至社區關係。雖然本港各區都有同區的校長聯會組織,也有舉行同區聯校的活動,但是要幼兒學校的家長工作發展到社區層次,似乎還未成氣候。

社交媒體促成了不少「家長網絡」的出現。(Facebook 擷圖)

Whatsapp 等成自發家長網絡 校方應正視影響

不過,從家長工作的實務經驗中發現,一種自發的「家長網絡」已經出現。隨着互聯網及社交媒體的普及(例如某些以家長為特定對象的討論平台、臉書和 WhatsApp groups 等),許多家長已組成通訊群組或網絡。這些群組多數是家長自發組成的,和任何社交網絡一樣,群組成員之間的信息流通大大加快,但因為難以有效管理,有時會發生家長之間的爭拗,甚至有時流傳一些未必切合幼兒學校實情的信息,對學校的服務或教師團隊的士氣,都難免會有所打擊。

以該宗教師被拍下扔書包的個案為例,片段被拍下並上網流傳,以有關老師被解僱了結。作為行家,掌握的資訊不全,我不能對個案多作評論,不過,作為學校管理工作者,我倒想問:是否早就有人得知有關扔書包的做法?在攝錄及公開前,知情人士曾否向校方反映?校方有沒有及時跟進處理?先作攝錄,然後上載社交媒體公開,顯然不是最快的處理辦法,相反,教育專業人員更關心的是幼兒的安全、模仿和學習的對象,能盡快糾正才合乎專業原則。如果學校設有「家教會」,渠道又暢通的話,又或者消息早在「家長網絡」流傳而能及時回饋校方,則可望及早處理,不必等到在互聯網公開後才由外至內的傳回學校。

無論學校喜歡或不喜歡,自發的「家長網絡」已經存在。有人或者會選擇視而不見,但更有前瞻性的做法是,由「家教會」成立或參與組織「家長網絡」,這樣便可和學校保持一定的聯絡,方便學校了解家長的信息。平時,這是家長之間的信息交流,其實也正是同區居民之間的交流網絡,可以就教養孩子、家庭、居民需要以至個人情緒支援作自發的、非正式的交流及互助;遇有特殊情況,「家教會」的執委或義工更可以自願充當家長和學校之間的緩衝區,學校的管理人員的處理便能夠及時,最重要的是能最快的按教育專業的原則作出回應。

總括而言,「家長學習」、「家長義工」、「家教會」和「家長網絡」可說是家長工作的四種類型,香港的幼兒學校多數正處於「義工」和「家教會」之間,問題是,社交媒體已促成「家長網絡」的出現,幼兒校長和教師是應該正視的。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