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窮人從小就無法翻身的世代

撰文:邵家臻
出版:更新:
我「自幼家貧書死讀」,在「廉租屋」成長,老爸是九巴技工,老媽負責家務勞動,一家五口「餐搵餐清」。但我仍不覺得自己窮。一來是因為我認為「有飯食就不算窮」,二來是周遭的鄰居朋友同學的生活水平也跟我差不多……直到上大學後,看到同學食 Super Sandwiches 作早餐和用 LeSportsac 書包,才知自己家境清寒。
邵家臻
筆者相信,就算窮家小孩能成功,也是例外情況。(資料圖片)

實不相瞞,我是「新閱讀主義」的信徒。台灣《遠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提倡:

再忙也要讀書;再窮也要買書;住處再擠也要擺書;交情再淺也要送書。

每逢有全民閱讀大調查顯示台灣人在購書量、閱讀時數、購書經費都較之前下滑的現象時,他都會出來不吝再度重申他的新閱讀主義。

手邊的書叫《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是赫赫大名的哈佛大學公共政策教授 Robert Putnam 的新作。之前領教過他的《獨自打保齡球:美國社區的衰落和復興》,知道他強於小事化大,一葉知秋。他可以借用一個毫不起眼的社會現象「獨自打保齡球」來論盡美國社會連帶與市民參與的消退。在「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的流失下,政治民主、社會信任,以至個人福祉也岌岌可危。

(基道 BOOKFINDER)

窮人不自覺貧窮的那些年

今回他繼續以「社會區隔」(Social Divide)為題,探討資源不均和貧富懸殊如何禍延下代。「為何有錢人家的小孩愈來愈富有,貧窮人家的小孩愈來愈貧困?」除了以大堆統計數字來提供實證外,他還說自己的故事。

他以自己成長的小鎮 Port Clinton 為例,五十年代時,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社區凝聚力豐沛,教育、結婚和社交生活都不會因階級差距而形成隔阻。童年生活再窮也不會自覺貧窮,只要用心讀書,玩得到考試遊戲,還可以享受一定程度的社會流動。

不過,事隔半世紀,他重回故鄉,發覺好景不再。經濟蕭條丶社區崩塌丶信任破解,不同階級的家庭生活與教育機會有嚴重落差。弱勢家庭出身的年輕人,愈來愈多成為「隱青」、「廢青」、「邊青」,而造成這現象,總不能一句「家教出事」、「天資蠢鈍」了得。

缺乏有價值連帶 窮小孩難向上流

於是,Putnam 以帶着矛盾回家鄉的心情,看到專業中產階級的父母跟勞工階級的父母,在管教模式、教育內容、社會網絡上,如何造成「階級世代」。正如《階級世代》的書腰所說:

再努力都沒用
從小就無法翻身的世代
從所得不平等到機會不平等
二十八個向上流動與無法翻身的生命故事

例如,中產父母會傾向「規劃栽培」,希望透過細心安排各式課外活動,培養出主動、獨立、自信的小孩,父母總重視與小孩的溝通,鼓勵小孩挑戰成人的意見。勞工父母則傾向「自然成長」,重點放在紀律與服從上。

又例如,中產父母以人脈較廣、高職、高聲望者為多,因此在子女升學、就業上能提供豐富的資訊管道。反之,勞工父母的社會網絡較狹隘,其孩子多與親屬和鄰居的小孩固定往來,因此限制了他們建立有價值的連帶,在選學校、找工作的過程中,難以得到成人的關照。

面對「階級世代」的問題,Putnam 不同於香港政府,沒有提出「兒童發展基金」、「加強家庭教育」、「成長的天空」等建議,反而提倡在社會制度上着力,透過長期的反貧窮計劃,來協助弱勢家庭脫離貧窮,例如增加護士、社工等正規支援網絡,以及透過家訪,了解他們的具體處境等等,幫忙他們改善健康、教養、情緒等問題,為弱勢家庭充權。

「再忙也要讀書;再窮也要買書;住處再擠也要擺書;交情再淺也要送書。」可是,《階級世代》這本書卻是例外。不需讀、買、藏、送這本書的理由,不是我對認識「階級世代」沒興趣,而是我對此太熟悉了。

筆者在屋邨長大,對「階級世代」現象有親身體會。(林振東攝)

窮家孩子成功才不正常

我「自幼家貧書死讀」,在「廉租屋」成長,老爸是九巴技工,老媽負責家務勞動,一家五口「餐搵餐清」。但我仍不覺得自己窮。一來是因為我認為「有飯食就不算窮」,二來是周遭的鄰居朋友同學的生活水平也跟我差不多。

七十年代初,左鄰右里一樣沒有電視,沒有冷氣,沒有石油氣,沒有私家車,沒有 summer school,沒有海外交流團。在石蔭邨長大的小孩,大抵都是在走廊踢西瓜球,在球場踩滑板,在鋼架上飛來飛去,在城門水塘捉「豹虎」,在士多買條雪條之類的消閒活動,還要每家每戶打開大門「通風」,所以你屋企有什麼沒有什麼,都一目了然。我真是不知道自己貧窮,直到上大學後,看到同學食 Super Sandwiches 作早餐和用 LeSportsac 書包,才知自己家境清寒。

我家兄弟讀書不成,我小學時全班同學也成績不佳。據了解,後來同學中可升到大學的,應該不超過三個。我不知道「為何偏偏選中我」,只知道在父母都不識字,缺錢補習,又沒有親戚關照的情況下,讀書像在懸崖奔走,一不小心就會摔下來,而且摔下來是平常的、普遍的;能走到我如今這一步,是例外的、額外的。作為一個「階級孩子」,自然對「階級世代」不會陌生,更遑論驚訝。

唯一驚訝的是,天變地變,但「階級世代」不變。

5 月 20 日,政府經濟分析及方便營商處發表了「2015 年收入流動性研究」報告,公布不同世代大專畢業生的收入流動性及其影響因素。數據顯示,家庭背景與大專畢業生日後收入有密切關係。而就讀的學系、院校、是否持續工作等,也影響大專畢業生未來收入的升幅。即是說,你的家庭階級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

「成功靠父幹」,我以為是一句戲言,但原來它是一個調查結果,更是個階級宿命。只因為我們都習慣了在這個封閉的權力結構下生活,才對此「政府公布」無動於衷,像呼吸一樣自然。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