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行禮如儀」是忘記了萬點燭光有這一種力量

撰文:Sheeta
出版:更新:
基於一部分事實,但刻意選擇某特定角度作詮釋的手法,早已不是北方專制政權的專利……我們看慣了每年一度維園如星海般的燭光,忘記了它可以對第一次親歷其境的人帶來震撼,忘記了它曾經是一代人的政治啟蒙,忘記了有一群人如何對三五歲時發生的大屠殺毫無印象,卻因為被這班人的堅持引發好奇,繼而一步一步開始理解那段歷史和背後巨大的邪惡。
Sheeta
(陳焯煇攝)

前陣子,一位平常不問世事的大陸同事忽然笑笑口跟我說:

「你知道嗎?蔡英文很好笑,她在會見一個不知什麼美國代表時,緊張得口吃了,然後很糗地『err...err...』一陣子,說了句『I have problem of saying the Chinese language』,笑死人了。」

我印象中的蔡英文縱然不是雄辯滔滔,但也算是個能說會道的人。上網翻查相關新聞,原來當日蔡英文會見美國貿易代表,一開始說英文,忽然意會到在官方場合她應該要講中文,於是轉台用中文唸講稿,卻一時語塞,所以說了句「I have problem of saying THAT IN the Chinese Language」。網上一搜,原來又是《環球時報》搞的鬼,一篇社評嘲笑蔡英文見美國人緊張得口吃。

軟性抹黑影響力大 手法已非北京專利

台灣總統蔡英文(蔡英文臉書相片)

這則新聞從來沒有在我的朋友圈中傳閱,讓我更訝異於這種軟新聞在群眾間的影響力。正經八百地去談就職演說、產業政策,才沒有人要理你,將一個人物化為滑稽的笑點,甚至類近人身攻擊,就能輕易地在你們這幫高級知識分子看不起的蟻民之間成為談資。

曾聽一說法指對《環時》不必過於認真,從這次事件看來,也不過是高級知識分子們的傲慢。

這種基於一部分事實,但刻意選擇某特定角度作詮釋的手法,早已不是北方專制政權的專利。

六四晚會另起爐灶不是什麼新鮮事,近年支聯會備受抨擊,其中一個原因是燭光晚會只是「儀式化」的悼念。我失笑。請問什麼悼念不是一個儀式?但一般人說到「儀式化」即聯想起「死板」、「老餅」甚至「多餘」。禮儀本身就有其社會教化作用,現代人討厭禮儀,包括婚禮和喪禮到一個程度簡直是矯枉過正了。

每年 燭海都對第一次親歷其境的人帶來震撼

誠然,六四維園燭光晚會的流程多年來一成不變,爭取平反六四的主題貫徹始終。熟悉有一種致命的力量,令輝煌變得平庸。我們看慣了每年一度維園如星海般的燭光,忘記了它可以對第一次親歷其境的人帶來震撼,忘記了它曾經是一代人的政治啟蒙,忘記了有一群人如何對三五歲時發生的大屠殺毫無印象,卻因為被這班人的堅持引發好奇,繼而一步一步開始理解那段歷史和背後巨大的邪惡。

六四集會的燭光,點亮維園六個球場。(黃永俊攝)

是的,我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個熱血青年,甚至曾經是一個覺得那些在課堂上談政治的人很煩膠的大學生,在Xanga上被學長們批評得體無完膚。在那個非常「儀式化」的燭光晚會中,我第一次感受到——是感受而不是知道——失去自由和希望的傷痛,感受到堅持的重要,感覺到幾千百公里之外 20 幾年前的那個廣場,與自己所在之處的命運,竟然有相連和相似之處。

如果當日已有「港豬」一詞,我應該都是其中一員,而且只會更奮力抵抗去證明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或者我也會變得像那位跟我分享蔡英文洋相的大陸同事一樣,輕易接受一些軟性的抹黑。

莫須有 為打倒敵人而成為敵人本身

當高級知識分子們在爭論儀式化、去中國化與否中刀劍相向,也不過是基於「流程十年如一日」這個事實,選擇了「儀式化」這個莫須有的罪名加以指摘,即如梁文道早年所說的,為了打倒敵人而成為敵人本身——一部份本來關心平反六四的港人,不願摻和這場泥漿戰而暫持撤退,你們看不起的「港豬」只會讀到內訌、維園人數減少等關鍵詞。

如果政治是眾人之事,用這種方式讓眾人離場真的好嗎?這就是我們想見到的獨立建國後的景象嗎?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