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蘭多屠殺】別搞錯重點——不是宗教與政治,是社會矛盾!

撰文:許楨
出版:更新:
「新恐怖主義」之所以「新」、之所以「恐怖」,不只是「施襲者」的本土化、內在化;也包括「施襲動機」的本土化、內在化——與複雜的社會問題相糾纏。慮乎此,當我們問及「犯案動機」時,就不能從「西方—中東」、「基督教—伊斯蘭教」的二元對立當中找答案;而必須檢視精神健康、家庭暴力、隔代貧窮等眾多現代問題造成的內部撕裂、社會傷口。
許楨
在紐約,民眾在謝里登廣場石牆事件(Stonewall Riot)紀念碑點起燭光。石牆事件被視為是美國同志平權運動的起點。(Kathy Willens/美聯社)

過去一年半以來,悉尼、巴黎、布魯塞爾及奧蘭多,跨過數洲的西方主要城市,都發生由土生土長「恐怖份子」策動的特大恐襲。一眾潛在犯,也曾被監視過、調查過,甚或被拘留過;最終,卻悉數成為漏網之魚,造成慘重傷亡。上述人等犯案,其政治、宗教動機究竟有多重,一直成疑、難以論定;也就造成調查當局的敵我難分、進退失據。

施襲動機與社會問題相糾纏 未必與宗教有關

說到底,「新恐怖主義」之所以「新」、之所以「恐怖」,不只是「施襲者」的本土化、內在化;也包括「施襲動機」的本土化、內在化——與複雜的社會問題相糾纏。慮乎此,當我們問及「犯案動機」時,就不能從「西方—中東」、「基督教—伊斯蘭教」的二元對立當中找答案;而必須檢視精神健康、家庭暴力、隔代貧窮等眾多現代問題造成的內部撕裂、社會傷口。

科羅拉多州奧蘭多同志夜店屠殺案疑兇Omar Mateen曾於數月前目睹兩名男子接吻後感憤怒,懷疑是他血洗同志夜店的行兇動機。(Getty Images)

例如,造成「奧蘭多血案」的奧馬爾.馬丁(Omar Mateen),其父親塞迪克.馬丁就向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表示,該案「和宗教信仰無關」,而是奧馬爾「恐同」造成。其前妻西圖拉.優素菲(Sitora Yusufiy)對《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的解讀卻有所不同——認為奧馬爾精神不穩且極暴力;兩人終因長期家暴而離婚。西圖拉又稱,奧馬爾並無虔誠信仰,其想法雖極端,但真正的犯案原因是精神病。

悉尼咖啡室人質案 兇手未與激進團體深交

奧馬爾的情況並非孤例,如2014年底策動悉尼瑞士蓮咖啡室人質案的穆尼斯﹙Man Haron Monis﹚,曾因涉嫌謀殺前妻,而交保候查。從其網上及社區言行可見,穆氏精神狀態不穩,並有嚴重暴力傾向。上述特徵,都被澳洲警隊及反恐當局,視為現代社會常見的公共衛生及精神健康問題;所謂響應「達伊莎」﹙DAESH,原稱「伊斯蘭國」﹚號召,或許僅屬誘發穆氏極端行為的偶然因素。

一如奧馬爾與「奧蘭多案」,無論事發前還是行凶過程中,穆尼斯的組織聯繫和政治訴求,一直難以追索。穆氏從未參與戰鬥,亦未與激進團體深交。

查理周刊案 幾位主犯政治背景對立 令人難以置信

及後爆發的巴黎「查理周刊」案,施襲者手段凶殘,但其政治背景和訴求,同樣模糊甚或自相矛盾。

法國巴黎去年發生兩宗大型恐懼襲擊事件,圖為巴黎民眾在《查理周刊》一周年時出席悼念死難者活動的情況。(路透社)

在3名主犯中,Kouachi兄弟宣稱是也門基地組織﹙AQAP﹚成員,其同黨Amedy卻在自行錄製影片時,表示效忠「達伊莎」——彼此竟來自完全對立、互相攻伐的極端武裝,實在難以自圓其說。回首自2014至今,隨着「達伊莎」向「敘利亞—伊拉克」各地,以及更廣闊的「北非—西亞—中亞」擴張,該武裝已與「基地組織」、塔利班衝突不斷。

「達伊莎—基地組織」,竟然聯手策劃恐襲巴黎?此表述反使Kouachi兄弟等人的「絕命書」,讓調查方難以置信。

無可否認,Kouachi兄弟、Amedy有多次進出中東戰區的「往績」;然而,其苦不堪言的童年,卻更值得西方反思,也許才屬「查理周刊」慘劇的內因。

與其追蹤宗教與政治痕跡 不如反思複雜社會病因

Kouachi兄弟是阿爾巴尼亞移民後裔,本身在巴黎土生土長。兩人母親因患精神病而自殺,Kouachi兄弟遂於孤兒院長大。弟弟Cherif意圖進入敘利亞參與內戰而被捕,在獄中認識Amedy,後者則因販毒及多種罪行而入獄。Kouachi兄弟要購買槍枝襲擊「查理周刊」編輯,相關資金即屬Amedy等人在布魯塞爾非法所得,包括販賣大麻籌措而來。總之,雖然在巴黎土生土長,Kouachi兄弟和Amedy始終無法融入主流社會,而徘徊於打散工與犯案謀生之間。

可見,發展至今,在西方社會生根的「新恐怖主義」,所披着的宗教與政治狼皮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狼皮所掩蓋的社會病因,更要複雜得多,並無標靶治療特效藥。其內在張力,悉數由家暴、毒害、精神病、槍械走私、破碎家庭等複雜社會矛盾提供。如執法、保安部門,過於強調凶徒的宗教背景和政治訴求,不只背離了事實,難以對症下藥,更會讓西方社會的少數族裔,進一步剝離主流社會,埋下更多本土恐襲的禍因。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