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失焦欠承擔 「一帶一路」獎學金脫離現實

撰文:張往
出版:更新:
所謂「生涯規劃」,可能是指解決年輕人就業問題的對策,或方便早日貫輸「功利主義」的工具,甚至只是為求應付政府政策的措施。退一步想,無論針對以上問題的答案如何,與「一帶一路」獎學金也無甚關連。若以莘莘學子的切身利益着想,政府是否更應配合中學的「生涯規劃」,在推動內地大學升學資助的計劃外,加快本地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更多適合中學生自主選擇的升學機會?
張往
印尼是現時唯一與本港簽訂教育合作備忘錄的「一帶一路」國家。(印尼大學網站圖片)

政府提出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政策綱領中,以「促進民心相通」(strengthening people-to-people bond)為主題,指透過增加資助——額外注資10億,可讓本港和各地學生增進彼此文化交流,對學生個人生涯和事業,以及香港未來發展皆有正面影響。

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擁抱和包容多元文化的價值,眾大學亦一直爭取邁向國際頂尖的學術水平——近日剛獲正名的香港教育大學(表面上在一般港人眼中相對遜色),事實上在教育領域的全球排名為第12位(QS Ranking in 2016),絕對已屬領先行列。

由此思考的問題是:政府大力推動與「一帶一路」國家的交流,是否有助於香港教育的發展?

「一帶一路」國家水平不足 學生交流意義不大

大學生選擇到外地作交換生,是大學生涯中的寶貴經驗,對其個人成長、將來的學術和事業發展有很大幫助。基於本地大學生早已有大量出國交流的機會,試問誰又會以到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優先選擇?簡單而言,究竟申請資助到印尼入讀當地大學的實際意義是什麼?這又是否人人渴求的學習機會?

以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的角度出發,大學提供機會予世界各地的學生來港,絕對是促進文化交流的良策,對開闊年輕人的國際視野有莫大裨益。但是,筆者相信香港社會的核心價值是追求卓越,而非甘於平庸。香港眾多大學招收的非本地學生,一向以嚴格而高標準見稱。對於本地學生而言,尤其是來自大陸的同學,往往起了學習楷模的作用,不論是互相激勵或競爭,對整體大學的教育水平必定有巨大幫助。相反,屬「一帶一路」範圍的大多為發展中國家,並非學術水平較高的地區,那麼香港學生到當地交流,其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教育局長吳克儉日前在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上回應議員有關「一帶一路」獎學金的質詢(陳焯煇攝)

高教本身問題多 「生涯規劃」存在期望落差

現時香港高等教育界面對的問題,絕非欠缺資源支援與各地學生交流。大學學位不足、對自資課程缺乏宏觀規劃和規管、職業教育的發展滯後等,全是影響未來幾代學子的待議事項。然而,施政報告竟以「促進民心相通」為口號,推動「一帶一路」的教育配套,只能反映施政者脫離現實,蹉跎歲月。

作為前線中學教師,筆者眼見近年教育局大推「生涯規劃」政策,希望中學生認清「人生目標」,了解完成文憑試後的升學選擇,「及早」作出適合自己的取捨。所謂「規劃」,與從中學銜接到專上教育階段有何關係?事實上,在政府、教師、家長、學生,以及社會之間,根本就存在巨大的期望落差。所謂「生涯規劃」,可能是指解決年輕人就業問題的對策,或方便早日貫輸「功利主義」的工具,甚至只是為求應付政府政策的措施。

退一步想,無論針對以上問題的答案如何,與「一帶一路」獎學金也無甚關連。若以莘莘學子的切身利益着想,政府是否更應配合中學的「生涯規劃」,在推動內地大學升學資助的計劃外,加快本地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更多適合中學生自主選擇的升學機會?

行政長官梁振英於《施政報告》中推出10億元「一帶一路」獎學金,但今屆立法會會期已近尾聲,能否完成審批工作,仍屬未知之數。(資料圖片)

可惜的是,今天政府竟然以追加「一帶一路」獎學金撥款為教育政策的優先處理項目,試問其意圖何在?作為運用公帑的決策者,應先考慮「配合國策」而唯命是從,抑或以年輕人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為依歸?一般市民定必自有公論。即使政府最終暫時撤回有關撥款申請,平息社會疑惑而告一段落,對教育專業人員而言,這也難以掩飾從政者對教育政策失焦而缺乏承擔的事實。

 

【編按:作者為中學教師及教協理事。】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