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英脫歐意味特朗普有機?過分解讀而已

撰文:梁啟智
出版:更新:

英國公投脫歐,不少評論立即和年底的美國總統選舉拉上關係,並謂脫歐通過意味特朗普有機會當選美國總統云云。
英美兩場投票確有可比的地方,但說到對誰人當選有所啟示則未免過度解讀。
看清兩者異同,而不是借機炒作吸引點擊率,才是客觀選舉評論之道。

有評論把英國公投結果與美國大選拉上關係,甚至認為是特朗普有望當選的啟示。(美聯社)

認為英國脫歐公投和美國總統選舉可比的評論,一般都會把脫歐派和特朗普支持者的排外情緒拉在一起,進而引伸到民綷思潮對全球化、區域整合和外來移民的反撲。英國面對的是歐盟,美國面對的則是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兩者都對當地藍領階層帶來打擊,而據稱這些藍領正正就是脫歐和特朗普的票源所在。

(左)脫歐派旗手約翰遜、(右)特朗普

好玩一點的說法,還會把脫歐派旗手約翰遜(Boris Johnson)和特朗普的招牌「頭髮亂了」髮型放在一起,把他們當成新一代政客的典範。

全球化確令藍領憂慮 但慎莫誇大其影響

世界強國不一定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不同階層的影響差異很大,而傳統藍領憂慮全球化的影響是在各國都看到的普遍現象。然而這個現象有沒有被誇大,在選舉中是否有決定性的作用,同樣是各地學者爭論不休的問題。如果我們僅僅看到這點便嘗試對選戰結果下判斷,容易見樹不見林。

看選舉要有方法。因為選舉往往是要選候選人,所以選舉評論很多時候也是圍繞着候選人本身的特質,評論變成為個人喜好的宣示。看選舉,其實應首要看選民,再看制度,然後是政治氣候,最後才是看候選人,而這點又要再細分為候選人自己的底氣和其競選團隊。從這些方向去想,英美兩場投票有太多不一樣之處。

英美種族、制度、氣候皆不同 不應直接比較

首先,雖然英美政治同樣有城鄉差異,例如無論英國的脫歐派或美國的共和黨人都以近郊或鄉郊支持為主,但美國還涉及更為複習的種族和地方差異元素。英國雖然走向多元,但白人仍佔 87 %,本地出生人口比例也是 87%,在這樣的人口結構當中搞排外是可以很有市場的。相對來說,平常被理解為美國主流的非拉美裔白人其實只佔美國人口的 64%,這決定了在美國過於針對少數和以排外為主調的政綱將較難獲勝。

美國種族較多元,排外政綱難以取得普遍支持。(美聯社)

從地域去看,英格蘭人口佔整體的 84 %,今次脫歐派在英格蘭和威爾斯勝出,儘管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的居民反對脫歐,卻已夠票過半。美國幅員遼闊,粗略分作東北、中西、南和西 4 個文化區,從來不會有候選人可以單靠個別一兩個區域的支持、在漠視其他區域的訴求之下得勝。

而和上述這點相關的,正是兩地選舉制度的根本分別:簡單多數和選舉人票制度。在英國,如果在人口最多的英格蘭有大多數人支持某一議題,很容易在公投當中獲勝,反正拿到 50% 加一票就贏。在美國,選舉人票制度下往往由 7、8 個分散不同區域的「搖擺州」決定結果,而它們的選民結構和訴求各異。僅僅是這一點,就決定了英美兩場投票無從直接比較。

再說政治氣候,總統奧巴馬的支持度特別是在過去半年不斷上升,至今已達 53%,但同期只有 34% 的英國人認為首相卡梅倫稱職。民主黨的希拉里要接奧巴馬的班,客觀條件就和英國的脫歐爭議很不一樣。話說過來,如果英國脫歐引發全球金融危機,連帶美國出現經濟衰退,從而激發了美國選民的求變心理,則希拉里的選情也會受到影響。

真有良機 特朗普也未必有能力把握

希拉里的競選機器明顯把特朗普的比下去。(路透社)

以上的討論還未談到競選機器的重要。留歐派選戰面對脫歐派的髒水攻勢,只集中於反駁而未能提供正面的願景,是其競選機器失敗之處,這點已有不少評論指出。相反,希拉里競選機器的熟練就把特朗普競選團體的混亂完全比下去,特朗普無論在籌款或是助選人員數目也大幅落後希拉里,甚至在數天前才把他的競選經理革職。就算民意求變,特朗普能否把握機會也是個疑問。

總的來說,英國脫歐派的心理在美國社會也可以找得到,但無論從選民特質、政治制度、政治氣候或是選舉工程去看,它都不一定會成為主導年底大選的議題。把兩者直接比較,有點像一個外國媒體看見台灣選了個蔡英文,便聲稱香港反對派在立法會選舉會有進帳一樣,未免穿鑿附會。對,香港和台灣都是華人社會,中國的打壓都是重要的政治議題,但在此之外兩地選舉的差異實在太多。

特朗普於蘇格蘭再度失言。(美聯社)

提到穿鑿附會,這也是特朗普的個人特色之一。特朗普這兩天剛好訪問蘇格蘭,知道英國脫歐的消息便隨即稱讚當地人民的選擇。但正如上文所述,蘇格蘭人是反對脫歐的,也就是說特朗普再次失言。以他這種無知當有趣的國際視野去選總統,對手還是當過國務卿的希拉里,也算是另一種的世紀之戰。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