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恐襲.博評】為何伊斯坦堡機場的安檢令人更易受襲?

撰文:廖詩颺
出版:更新:

我不是先知,但幾日前在伊斯坦布爾機場等候安檢時,在腦海中已經浮現過今日襲擊的情景。
伊斯坦布爾今年可謂多災多難。1月和3月都被伊斯蘭國自殺式炸彈襲擊,而6月初則被庫爾德分離主義者炸彈襲擊,今次機場再受襲,已是半年內第4宗。
自從比利時布魯塞爾機場受襲後,全球各地的機場都加強保安,伊斯坦布爾機場亦是我去過保安最嚴密的機場之一:
旅客在機場入口需經安檢方能進入機場;欲進入禁區則需第二次安檢;如乘搭往美國的航班則需第三次安檢;我當日從伊斯坦布爾前往美國,耗費兩個多小時才能進入候機室,可見安檢程序何等繁複。
但事實證明,這種程度的安檢仍無法阻止今次襲擊發生。

警員在伊斯坦布爾機場遇襲後站崗。(路透社)

三重安檢也不安全的的關鍵

國際保安專家 Bruce Schneier 在其著作《Beyond Fear: Thinking Sensibly About Security in an Uncertain World》指出,一個良好的保安系統必須提供多樣性的保護。舉個例子,如果你要為你的家居設立三重保安措施,三重都是密碼鎖,這個系統便欠缺多樣性。

如入侵者有能力破解第一重密碼鎖,另外兩重便意義不大,皆因可以假設他也有能力輕易地將之破解。反之,如果三重保安措施各異,例如安裝密碼鎖,雇用保安員,和設置紅外線偵測系統,三者加起來,整個家居保安系統便更加安全,入侵的難度也會較高。

同樣道理,如在機場設立三重安檢,但三者形式一致,效率便非常低。施襲者如能通過第一重,另外兩重便意義不大,只是徒費安檢時間而已。整個機場也不會因為再加多幾次同樣的安檢,而安全了多少。

旅客在伊斯坦布爾機場入口需經安檢方能進入機場;欲進入禁區則需第二次安檢;如乘搭往美國的航班則需第三次安檢。(路透社)

恐襲目標在人群非建築 安檢竟反而製造人流瓶頸

不過,上述問題還不是今次伊斯坦布爾機場保安系統的致命傷。

今次襲擊是在機場的出入口發生,並未受到機場安檢的保護。幾日前,我進入伊斯坦布爾機場等候安檢時,便在腦海中設想過今日襲擊的情況。因為機場入口的安檢關卡,其實是在機場入口製造了一個人流瓶頸,令幾百個旅客堆在機場入口等候安檢。問題是安檢前,人是出入自如的。如果炸彈客走進人群中施襲,一樣能造成大量死傷。由於每個旅客都攜帶一個行李篋,未通過安檢前,保安人員也無法判斷何者藏有炸彈。

當日我腦海有這想法其實並非新概念。國際保安專家早講過,近年恐怖分子的襲擊的都是「軟目標」,也就是人群,而非如世貿中心般的「硬目標」。可機場安檢設計多是反其道而行:保護了航機,保護了機場禁區,卻並未保護正在排隊進入機場或禁區的人群。

土耳其再受恐怖襲擊。自上年7月起已發生9宗針對土耳其恐襲,讓人不禁問:發生什麼事了?(路透社)

兩個月前,美國研究機構 RAND 的安全中心主管 Henry Willis 撰文指出,減低人流聚集,比加強各處的安檢更加重要。簡化進入機場的安檢程序,減低人群輪候時間,還有出境時盡快以各種交通工具接走旅客,都是能有效減少人群聚集的方法。只要減少了聚集的人群,襲擊發生時的傷害便會較小,而且保安人員亦會更容易發現可疑行為。

以色列機場保安系統的設計也是基於這種理論。以方在特拉維夫國際機場的道路上設置安檢設施,而不單純依靠於機場內的安檢。這種將安檢「分流」的做法,就是為了避免集中安檢造成的人流瓶頸。

土耳其是一個與伊斯蘭國接壤的國家,邊境管制鬆懈,不少歐洲人都是經土耳其前往伊斯蘭國參與聖戰。想來流向相反的聖戰士也不在少數。同時,伊斯坦布爾卻是近年國際航班的熱門轉機地點,不少香港旅客都乘坐土耳其航空往伊斯坦布爾旅遊或轉機。但這客量龐大的國際機場,安檢設計卻並未參考最新的保安理論。今次的襲擊是敲響了警號,如果其安檢設計還不因此改善,轉以保護人群為原則,各位旅客也只能自求多福了。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