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遊行,由唯一抗爭方式變成其中之一!

撰文:黃偉豪
出版:更新:

每逢七一,遊行人數均會成為傳媒焦點。
可是,用七一遊行人數來準確反映香港人對政府不滿的年代,可能已經漸漸過去。

用七一遊行人數來準確反映香港人對政府不滿的年代,可能已經漸漸過去。(美聯社)

這不是說七一已失去其原來意義,亦不是說香港人已放棄了抗爭。七一遊行人數未必再能準確反映市民不滿的原因,是由於「後雨傘年代」的環境及形勢的轉變。即使今年七一遊行人數未能達致其全盛時期的50萬,甚至遠遠低於此數目,政府官員也不應過度興奮,市民不參加七一遊行不代表他們沒有不滿,可以只代表情況不同了,他們選擇用另一種方式來抗爭。

第一個情況,是市民「等唔切」,未到七一已經要上街抗爭,抗爭已進入日常化的年代。

最新鮮熱辣的例子,莫過於醫生也要在大熱天時走出來,在立法會門外靜坐集會,抗議修改有關醫委會的條例,捍衛專業自主。

這表明因香港各方面的政策均十分有問題,市民根本等唔切七一的來臨,便要立即抗爭,否則一切也太遲。

可以想像,若果醫學界不是在6月29日已經到立法會抗爭,最終使有關草案暫時以流會收場,一切為時已晚。

另一個轉變了的情況是,由「雨傘運動」爆發開始,香港已進入抗爭運動多元化的年代。

七一遊行只是市民可選擇的眾多表達不滿的手段之一,特別是對於年青的一代來說,七一遊行已屬於較老一輩的抗爭方式,這種被他們視為「和理非非」的抗爭行為的有效性,也受嚴重質疑。

(資料圖片)雨傘運動

年輕人會問,一個和平及「行完就散」的遊行,可以對厚顏無恥的當權者構成什麼壓力?若果真的有效,為什麼十多年來,除了03年一次換湯不換藥的更換特首之外,什麼也爭取不到?香港仍是沒有民主?

就是因為對七一及類似的和平遊行的失望,才觸發了之後的佔領運動。

當然,雨傘運動也未能使當權者妥協,但這不見得可以使有心在抗爭模式上尋找突破的新一代走回頭路。他們仍堅持在推翻舊有模式的基礎上,繼續摸索新出路。

最後,回歸後為市民的生活不斷帶來痛苦的,除了政府外,還有各大地產商及如領展等「賺到盡」的大企業。

當然,這些惡果也是由政府政策的不公及失誤所做成,但事到如今,對抗爭者來說,始終面對敵人太多、資源有限的困局,因而要在參與七一遊行及其他抗爭運動之間作出取捨。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