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爭議】不是芝麻綠豆 博評筆戰一POST睇晒

撰文:博評組
出版:更新:

醫改爭議不僅引發病人與醫生組織的對立,討論之火更燒至 01博評。 
由梁耀忠3月初來稿批醫委會草案開始,至今,博評共登出 14 篇評論文章,包涵不同界別及取態。
其中,博客梁翊婷本周初批評醫生民粹的文章,引起網上極大迴響;讀者「賀穎傑@前線科技人員」率先投文反駁。
梁翊婷其後回應、賀穎傑再反駁;如是者筆戰三輪,談邏輯論數據講民情比較方案細節;
01博評組現把筆戰文章一POST過,讓大家可原汁原味、精煲細讀兩邊理據,深入思量醫委會改革爭論的核心及關鍵。

7月5日星期一 16:00

梁翊婷:

「醫委會改革:事實只講一半 連醫生也玩民粹」

醫委會改革條例草案又在臨門一腳惹起爭議。我像許多人一樣,對醫生專業可謂完全不熟,於是找了許多資料,把支持反對的論點都看了一遍。我由開初對即將引入大陸醫生感到非常震驚,到現在對條文有所了解,發現醫生一方的不少論點,是刻意沒有把全部事實講出,亦故意放大一些引起公眾不安的假設,利用民粹達到否決條文的最終目的。

老實說,我很反感。

反問黃任匡醫生:把事實只說一半,不算是事實吧?

杏林覺醒成員黃任匡年初在《蘋果日報》撰寫「醫委會改革的魔鬼細節」,說政府「安插多四名委員入醫委會」,由於新增委員是由特首委任,所以會任由特首擺布,卻隻字不提 4 位新增選委中,有 3 位是由病人組織選舉產生,一位是消委會代表,最後經由特首委任程序後上任。

如果黃任匡醫生認為這個特首委任制度不公,不信任委任只是一個程序,我希望知道他質疑的理據是什麼。是病人組織易於成立、易於種票嗎?是參選門檻過高、過低,造成漏洞?抑或是現今最大的病人組織有既定的政治傾向?因為香港自港英年代開始,諮詢委員會已經存在委任選舉代表的制度,例子之一是藝術發展局,其大會由27人組成,由行政長官委任,其中10位經由藝術界投票選出。

黃醫生要說服公眾,那應該拿出例子說明,特首委任不純粹是程序。例如在相同原理下運作的藝發局選舉,有否受到梁振英操縱?又或者藝術界的投票是否存在不公平的現象,並同樣反映於病人組織選舉上?對新增委員由選舉產生一事,完全避而不談,卻不斷放大委任程序是十分不負責任的論述。把事實只說一半,不算是事實吧?

2015年立法會文件顯示,醫院管理局過去三年(2011-2014年)聘請非本地醫生數目有限。(網上截圖)

用「滑坡謬誤」​ 放大引入大陸醫生恐慌效果

今次醫委會改革爭議聲最大的,是引入大陸醫生的問題。大陸醫療制度惡劣,醫生醫德備受非議,香港人不願意把生命交給大陸醫生,相信沒有人會有異議。然而,當各醫生團體打着「醫委會改革是為增加大陸醫生」旗號的時候,卻沒有提到今次條例草案根本完全沒有觸及外地醫生的考試問題。

  所謂「開放大陸醫生」問題,原來,假設是這樣的:

  首先,梁振英增加委任委員;

  從而,他可以操縱醫委會;

最後,他一聲令下就可以降低醫生門檻,引入大陸醫生。

這是很典型的「滑坡謬誤」,使用連串的因果推論,誇大了每個環節的因果強度,不會得到合理的結論。新增委員像上文所講,是由病人組織選舉產生,再由特首委任的,而非由特首揀選,那麼,操縱醫委會的結論是怎樣演繹得出來的呢?病人組織又為什麼會支持降低醫生門檻,甚至引入大陸醫生呢?那不是「搵自己笨」嗎?

連梁家騮都同意 「引入大陸醫生」非條例需擔心的問題

細看條文,所謂「便利非本地培訓醫生(特別是專科醫生)到港執業」,其實是指延長「有限度註冊醫生」註冊及續期的有效期,由最多一年,改為最多三年。

所謂有限度註冊醫生,是指醫委會可豁免合資格的海外醫生參加本地執業試,但不能隨處執業,主要擔任教學、研究、臨床工作等,但人數極少。2012至2014年這三年,合共只有20名非本地醫生申請做有限度註冊醫生,而申請續期的人數更只有單位數字1。

有限度註冊醫生既不能獨立進行醫療工作、申請人數又極少、亦包含了海外醫生;原意為延長續期,有助緩解醫生荒,那如何演變為「引入大陸醫生」的陰謀呢?

就算是醫學界議員「怪醫」梁家騮不同意醫委會改革草案,都表示「引入大陸醫生」並非條例中需要擔心的問題,因為已經把討論點拉得太遠。那為什麼醫生組織還刻意將修訂條例與大陸醫生混為一談,曲解條例草案?

醫生貴人事忙 目前醫委會常流會

若撇除以上含有很多假設成分的論點,醫生組織提出最有力的論點,大概是「增加委員人數不會縮短調查投訴的時間」,因為開會牽涉很多場地問題等等。

我認同拖延通常有很多原因,不過,翻查報道,也有不少批評是指醫委會醫生貴人事忙,紀律委員會經常不夠人數出席而「流會」,這方面,卻未見醫生正面回應。病人組織已指出增加委員人數,達法定人數開會機會可增加,因而可更快速及有彈性地處理投訴。

退一步說,就算條例草案通過後,新增了4個委員並不能大大加快程序,也「罪不至死」,非要否決不可吧?

抹黑病人組織 實為「醫醫相衛」​?

醫委會現有委員28人,其中24人是醫生,增加名額後,醫委會共有32名委員,病人等非業界委員將佔8名。有反對草案的醫生認為,增加非業界委員比例會損害專業自主,可是,若為維持醫委會的絕對優勢,連病人代表都不能接受,甚至要肆意抹黑他們為「梁振英的傀儡」,以勢利眼去看,我們是否也可以質疑這些醫生有否「醫醫相衛」,有利益牽涉其中?

事實上,在英國,12名醫學系總會成員,業界和非業界各佔一半,非業界比例比香港醫改高一倍。

如果事事政治化,根本算也算不清。那位口口聲聲說信不過梁振英、覺得他會引入大陸醫生的蔡堅,揭開過去,原來,也是梁粉,並曾經帶領醫學會,以捆綁形式,將15票全數投給梁振英。當然我們不想對醫生存有任何懷疑,不過既然病人組織都支持醫改,醫生一方也該摒開情緒,不以引起恐慌的姿態好好論述吧。

有支持否決網民 連基本資料都未搞清楚

在這件事上,像我這般有閒情逸致搜集資料看論述的是少數,不了解事件的人佔大部分。

我在「杏林覺醒」的臉書專頁上寫上留言,詢問他們認為四位新增委員會支持增加大陸醫生人數的理由,竟引來一則網民回覆,問我究竟在說什麼,幾位新增委員是由特首委任,什麼病人組織、什麼選舉?像她這樣既反對條例通過,卻連基本資料都沒有搞清楚的人,竟是推動否決條例的主流。

有臉書專頁「前線科技人員」甚至登「標題黨」文章,指「泛民支持引入大陸醫生」,卻竟得到600多網民信到十足。經過了脫歐,很多人仍然玩危言聳聽玩得樂此不疲,人類總是要犯相同的錯誤!

還有,對於一些泛民政黨見形勢不對,便急速轉軚,例如公民黨,我只可以說,做人不能太沒有立場,明眼人會懂得明辨是非,左搖右擺是有人看得見的。

1參考資料:立法會二題:《醫院管理局聘請非本地醫生》,2015年2月25日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502/25/P201502250501.htm

7月6日星期三 15:14 

賀穎傑@前線科技人員:

「回應梁翊婷:不提泛民修訂 連一半的事實也沒有」

致梁翊婷小姐:

拜讀 閣下的文章《醫委會改革:事實只講一半 連醫生也玩民粹》,內容有點名批評本人早前所寫一篇關於醫委會改革的文章,既然如此,本人有責任回應。

綜觀 閣下全文,都沒有提過梁家騮議員所提出的「6+6」方案,可見 閣下所講的連一半的事實也沒有。

首先,把最重要的重點說在前頭:

 閣下所指醫生事忙,增加人數可以令開會更加容易,增加效率 。這點我們是同意的。事實上,我們非但同意,梁家騮議員的「6+6」方案,甚至把病人權益組織委員人數由3人增加至5人,把總人數由32人增加至40人,以便更容易開會及增加更多的初級偵訊委員會。

可是,這提議卻被政府反對。為什麼?

因為病人權益組織反對,因為病人權益組織反對,因為病人權益組織反對。(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

為什麼?那你要去問病人權益組織,究竟他們重視的是為病人爭取權益,還是協助政府奪權?

第二,今次草案是不是為將來引入更多大陸醫生開路?如果 閣下有做功課,當知道這條草案當初是去年12月由張宇人提出,提出草案時他自己說得很清楚:草案是為了放寛「海外」醫生執業。目的已經說得清楚,改革的後續行動就是要引入更多海外醫生, 閣下還有疑問嗎?

第三,特首委任是只限於名義的嗎? 閣下舉藝發局為例子,卻無視藝發局成員早已染紅的事實。坦白說,名義委任一說,如果在4年前問我,我是願意相信的。可是在過去4年,香港人見識了以下的例子,特首多次行駛本來只是名義的權力:

1) 通訊事務管理局建議發牌予港視,特首否決。
2) 港大遴選委員會已經推薦人選,校委會否決。
3) 港大校友、教識員、學校投票反對李國章任校委會主席,梁振英無視。
4) 梁振英刪減港大於15年3月頒授的名譽博士名單。

經過這麼多例子,如果 閣下還相信梁振英不是有權盡用的人,我只能說這不是眼盲,就是心盲。

7月6日星期三 20:24 

梁翊婷:

「給前線科技人員:你回應我 卻不回應我提出的問題」

致 賀穎傑@前線科技人員:

多謝您對拙文的意見,以下是我的回應:

病人組織以理據反對「6+6」方案 為什麼忽然變「鬼」?

1。我的文章主旨是:醫生不應以民粹方法達到否決目的。

對於醫生提出的不同方案,只要有充分理由,只要不是利用民粹,我都十分支持。雖然我的重點並非在於討論各方案之優劣,但我可以總結支持和反對「6+6」方案的觀點。

 貴組織認為,「6+6」方案比現時的「4+2-2」方案,可以為病人組織帶來更大話語權,因為後者的病人權益組織代表只佔全體委員的 9.375%(32 人中的 3 人),前者卻佔 12.5%(40 人中的 5 人)。

不過,有社區組織則認為,「6+6」方案新增的 6 名委員,是由醫生一人一票選舉產生的,但按照過往醫委會的選舉經驗,這些委員很可能都由醫學會(由私家醫生主導)及公共醫療醫生協會(由公立醫院醫生主導)推薦的會員當選,而這些組織都傾向保護醫生利益。由此推論,若採「6+6」方案,傾向保護醫生利益的醫生委員,其實會佔40人中的20人,比例比現在的「4+2-2」方更案高,所以社區組織選擇不支持「6+6」方案。

對於方案的選擇,我持開放態度。但對於您認為,反對「6+6」方案的病人組織是「協助政府奪權」,我感到十分奇怪。他們反對方案,都是拿出數字和理據支持其論點,為什麼要抹黑他們呢?更令我不惑的是, 貴組織曾經在其他網媒撰文,理性回應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不支持「6+6」方案的觀點,文中從無質疑社協與政府有特殊關係,為何今天突然矛頭一轉,認為不支持「6+6」的,就是「鬼」?!

「引入大陸醫生」理據不充分 為什麼不回應「滑坡謬誤」?

2。像 貴組織所言,我們都有機會成為病人。病人的生命交付於醫生之手,自然絕對比醫生更關注醫生的質素。我們經常在新聞讀到大陸醫療事故,相信沒有人願意隨便放寬海外醫生的門檻,將自己的健康交託給未經考核的大陸醫生。

但我在文中已指出,一些醫生認為《醫委會改革條例草案》會「引入大陸醫生」的理據並不充分,所謂「新增委員是梁振英委任,會被梁操縱,因而香港會引入大陸醫生」的論述犯上「滑坡謬誤」。如果對政府提出引入海外醫生有質疑,認為會引伸出「引入大陸醫生」問題,那批評時,應該重整論述,抽走謬誤成分,引導公眾展開更有質素的討論,尋求從細節入手,完全堵塞病人受低水平醫生醫治的可能性。

以四例子指「不信任委任只是名義」 卻是「蘋果與橙」的不當類比

3。閣下認為「特首委任」不單純限於名義;而我指出,選舉後委任的委員會制度存在已久,如果對「特首委任」不只限於名義存有懷疑,應該告訴公眾質疑的原因,是病人組織的選舉有種票漏洞,還是有其他原因?而非不斷放大「特首委任」之餘,絕口不提新增委員,其實是由病人組織選舉產生的。(詳見黃任匡:《醫委會改革的魔鬼細節》(《蘋果日報》[2016年1月12日])。

至於 閣下提出「不信任委任只是名義」的四個例子(行會否決港視發牌、港大校委會否決遴選會推薦人選、港大校友會議決反對李國章任校委會主席、梁振英刪減名譽博士名單),雖然都是令人氣憤的新聞,但都並無制度內選舉的成分,將之跟醫委會改革比較,猶如比較「蘋果與橙」,實不能相提並論。

反之,藝發局才是有效類比。藝發局大會由27人組成,由行政長官委任,其中 10 位經由藝術界投票選出,與醫委會改革提出,由病人組織選出 3 位新增委員後,由特首委任,性質頗為類近。我期待,您或支持否決醫改方案的醫生,能給公眾更詳細的解釋:究竟由病人組織選舉產生的 3 位新增委員,在什麼情況下,會成為梁振英的投票機器,令他們在「特首一聲令下」,就投票支持「輸入海外醫生的門檻,想降得多低就多低」?

借社交網絡號召恐慌群眾 跟英國「脫歐派」如出一轍

曾讀過一篇文章「後悔用臉書發起『阿拉伯之春』」,作者戈寧(Wael Ghonim)是阿拉伯之春的重要推手,他在 2011 年埃及反政府示威時,認為網路可以改變世界,可是,幾年後,他改變了想法。他指出,社交媒體存在幾個重要問題,包括散播謠言很容易、線上討論很快激起人們的憤怒、很快跳到結論等;戈寧論及的缺點,全都在今次《醫委會改革條例草案》的討論中顯而易見。

但臉書最重要的問題,是只利傳播而非參與、只利張貼而非溝通、只利淺薄的觀點而非深度討論。

醫改問題非常複雜,關係很多數字和資料,絕非三言兩語說得通;不認識背景,基本上是不能參與建設性的討論的。或許正因如此,一些急於否決的人,將方案簡化為「引入大陸醫生的條例」,以此號召恐慌的群眾,用最快捷的方法中止理性討論。這其實與英國支持退出歐盟的「脫派」所用的方法,如出一轍。

(黃永俊攝)

7月7日星期四 13:54

賀穎傑:

「再回梁翊婷:『醫委會改革會導致引入中國醫生』並不是滑坡謬誤」

致 梁翊婷小姐:

多謝閣下回應本人的拙文,現希望就閣下之提問作出以下回應:

1. 為什麼反對「6+6」方案的病人組織是「協助政府奪權」?

我嘗試用三幅圖去回答你(盡量簡化以突出重點):

「6+6」方案各取所需 病人組織沒理由反對 如想協助政府操控請公開說明

就今次醫委會委員的組成,病人權益組織的最大訴求,是增加業外代表及加入病人權益組織的聲音;而醫生業界的訴求,是避免政府可以操控醫委會。

由上圖可見,梁家騮的「6+6」方案實在是集兩者之所長:病人權益組織的代表是 12.5 %,比政府「4+2-2」方案的 9.4 % 及現行方案的 0% 更高;而醫生業界選任委員亦可以維持在現行的 50 %,解決了醫生業界對政府操控的疑慮。照道理說,這方案是讓醫生業界及病人權益組織各取所需,病人權益組織沒理由反對(反而政府反對還合理一點,因為他們的權力降低了,但高局長已表明政府其實不反對)。

可是,現在病人權益組織卻冒着議案被拉倒的風險,堅持反對「6+6」方案,難免令人質疑,究竟病人權益組織的真正目的,是他們口中所說的加入病人權益組織的聲音,還是協助政府操控 50% 以上的議席?

不是說奪權本身有問題,也許他們認為政府的利益跟他們比較接近,想協助政府操控 50% 以上的議席,可能是合理的利益計算,但相關組織應該公開說清楚,那個才是他們的真正訴求。

2. 引入大陸醫生是滑坡謬誤?

關於這點,讓我嘗試用報章報道去回答你:

梁振英:可從廣東輸入護士 (星島日報 2009-10-12)

醫管局:港或承認內地醫科資格 (東方日報 2011-3-20)

張宇人:放寬海外醫生執業門檻 (蘋果日報 2015-11-10)

新民黨:改良海外執業試制度  按專科考核 豁免基本試(新民黨網頁 2011-12-13)

北京市政協吳歷山醫生:醫生執照試門檻太高 必須改革(明報 2015-12-10)

史泰祖:倡內地醫生港執業(文匯報 2015-11-4)

操控醫委會是清除眾多障礙中最重要一個

正如本人被指是「標題黨」的那篇文章第一句所言:「政府的醫委會改革方案並沒有白紙黑字點出引入中國醫生的條文」。如果說,醫委會改革通過之後,第二天就會有大批中國醫生湧港,這是不確切的,這不只是滑坡,根本就是危言聳聽。

可是,綜合以上眾多報毫,政府和建制派希望引入更多大陸醫生已經不是陰謀論,而是確切實在、經營了多年的想法。 閣下所指「新增委員是梁振英委任,會被梁操縱,因而香港會引入大陸醫生」是滑坡謬誤,其實是倒果為因。事實上,是政府和建制派支持引入大陸醫生,第一步就是要先操控醫委會,因為操控醫委會是清除眾多障礙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

「引入中國醫生」機率不低 推論不是「滑坡謬誤」

滑坡要成為謬誤,首先要有機率細的假設,例如:「買六合彩」這個行動會引伸至「中頭獎」這結果是滑坡,因為連續中六個字的機率是超級細。可是,「朝早遲起身然後開車經紅隧過海」引伸至「返工會遲到」就不是滑坡,因為紅隧塞車機率本身就不低,而愈遲愈塞的機率也不低,愈遲愈難找到泊車位的機率也不低。那麼,梁振英操控醫委會後「有權用盡」,繼續掃除其他障礙,去引入中國醫生的機率是較接近「中六合彩頭獎」還是「紅隧塞車」?答案已經說明了這推論是否「滑坡謬誤」。

3. 不信任委任只是名義是「蘋果與橙」的不當類比?

本人所舉的四個例子(行會否決港視發牌、港大校委會否決遴選會推薦人選、港大校友會議決反對李國章任校委會主席、梁振英刪減名譽博士名單),都是特首行使本應只屬名義權力的例子,跟委任提名屬同類, 閣下強行以「蘋果與橙」作類比,只是搬龍門,並把龍門收窄至剛好適合自己使用的技倆。

打個比喻,梁振英曾刪減港大的名譽博士名單,我們就不可以質疑他會刪減中大的名譽博士名單嗎?這顯然是荒謬的。英文中有這個說法:「Trust Takes Years to Build, Seconds to Break, Forever to Repair」,梁振英三番四次有權用盡,現在 閣下要強行替他開脫,說他可能有某些權不會用盡,誰會相信?

成立病人組織條件空泛 種票盡取議席不難

更何況,「不信任名義委任」其實是次要考慮,因為根據政府提議1,政府和建制派要操控病人組織種票,根本輕而易舉。政府提議合資格的病人組織需考慮以下因素:

該機構須是註冊社團或公司該機構須被具公信力的與病人有關的網絡認可該機構須代表病人權益該機構須在運作中

相關要求都是空泛而不難符合的,有心人要成立符合相關要求的組織,又有何難?建制派可以隨時開設「旅港開平病人協會」 、「回歸後糖尿病人協會」、「香港福建癌症病人互助會」、「香港湖北人吸煙致癌抗病協會」、「港人深圳美容失敗復修互助會」,要幾多有幾多。

更荒謬的是文件還有以下一點:

「如有機構認為它是一個合資格的組織,但未能達到上文的四個要求,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可根據個別情況作出考慮。」

即是說,就算機構不符合以上條件,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還可以「特事特辦」,一個人說了算。而且選舉制度還是全票制而非比例代表制,即是說,政府只要控制合資格組織的其中一半,就能盡取病人權益組織的三席。如果在選舉階段已能控制結果,那麼還用煩惱及後委任與否嗎?

我們同意,醫改問題非常複雜,關係很多數字和資料,絕非三言兩語說得通;不認識背景,基本上是不能參與建設性的討論的。或許正因如此,一些急於通過奪權大計的人,將方案簡化為便民政策,並以明星的不幸經歷作包裝,以此喚起群眾的同情,用最快捷的方法迴避討論更完善的方案。這其實與英國支持退出歐盟的「脫派」所用的方法,如出一轍。

參考資料:

1《病人組織選舉規程》:www.legco.gov.hk/yr15-16/chinese/bc/bc54/papers/bc5420160523cb2-1581-2-c.pdf

【編按:除賀穎傑外,張秀賢於星期四也撰文「【醫委會改革】通往地獄的路總是用美好意圖鋪成」,文中有觸及梁翊婷文章的觀點。】

(資料圖片)

7月7日星期四 19:04 

梁翊婷:

「再回前線科技人員及張秀賢:上綱上線製造對立 無助達成共識」

致 賀穎傑@前線科技人員:

1. 多謝您對「6+6」方案的詳細解釋,我對不同方案持開放立場。事實上,我在上篇回應已經概略地列出正反雙方的論點。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回應 貴組織的提問時,也圖文共茂地,清楚列出反對「6+6」方案的理據。有興趣了解更多的網民,可以搜尋《「6+6」方案是糖衣毒藥,要不得》、《保護罩下,難以改革醫委會》等文章。

訴諸人身攻擊 也是常見謬誤

我不厭其煩地一再強調:理據是討論的基礎。當反對「6+6」方案的病人組織提出有力論點和數字,指出「4+2-2」方案更有效保障病人時,為什麼 貴組織仍然不斷將病人組織扣上「親政府」立場,用「協助奪權」、「接近政府利益」等字眼抹黑對方?訴諸人身攻擊,也是常見謬誤的一種。而且,與當日綑綁將15 名醫學界選委投票予梁振英、支持「6+6」方案的前醫學會會長蔡堅相比,請問誰比較「親政府」?

2. 容我重申一次:沒有香港人願意被大陸醫生診治。然而,將支持通過條例草案的人,安上「支持引入大陸醫生」的罪名是絕對不合理。

病人選任委員必然「親政府」?

反對醫改的黃任匡醫生在《醫委會改革的魔鬼細節》一文中寫道:「政府即將提出安插多四名委員入醫委會(即所謂4+0方案)……將來特首一聲令下,輸入海外醫生的門檻,想降得多低就多低。」

我已經在上兩篇文章中指出,所謂「安插多四名委員入醫委會」是很不公平的說法。因為這 4 名新增委員中,3 名是由病人組織選舉產生,一名是消委會代表。若有人認為,這 3 名委員是必然地「親政府」,應該提出合理的質疑。不然,這個論述的第一層陳述已經出錯,往後的假設都是從錯誤的陳述中引伸出來。

刻意製造對立面 無助社會達成共識

3. 我必須指出, 貴組織舉出的幾個例子,都與醫改提出的「選舉後委任」有出入,不能相提並論。關於港視、港大校委會和名譽博士名單,都沒有選舉和民意授權的成分;而港大校友投票反對李國章任校委會主席,只屬制度外的投票,無法定約束力。

病人組織選舉的投票門檻,絕對是我們需要嚴格審視的細節。條例倡議人可要求政府清晰地訂明合資格病人組織的標準,以防種票。政府提出的考慮因素空泛的話,我們可以提議方法監察它、完善它。而那種「非要採取我的方案不可,否則必然否決」的態度,無助社會達成共識。

對於 貴組織將但凡與己見不一的,都歸納為「親政府」的態度,我認為是刻意製造對立面。社會討論趨於情緒化、兩極化、非友即敵,最後兩敗俱傷,甚至有益於梁振英的強勢管治,令個個都是輸家。摒開歧見,我很欣賞 貴組織以數據解構「6+6」方案的文章,還望 貴組織可以繼續帶領公眾進行高質素討論。

回應張秀賢:

多謝您的回應,但恐怕您對我的文章有所誤解。所謂民粹討論,與支持或反對醫改方案的立場完全無關,而是部分醫生向公眾論述否決條例草案的原因時,刻意避開部分事實、誇大假設,有誤導公眾「通過草案等於通過引入大陸醫生」之嫌。

大小魔頭鬥法 不會因醫生針對梁振英而變得神聖

您說「加入病人權益組織或消委會代表本身,其實沒人反對」,恕我無法同意。我在上文回應前線科技人員時已提到,部分醫生不斷強調 4 名新增委員是「梁振英的投票傀儡」,並會按其意思降低考核海外醫生的門檻;所以此點絕對是網絡討論的重點,而非您所講,討論重點在「維持直選醫生代表與委任成員代表比例 1 比 1 」。

政府不受市民信任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如果事事拿「不信任梁振英」做藉口,社會根本無法運作。陳偉業議員講了一番話,我是非常同意的。他認為,不能因為支持打擊梁振英而犧牲病人權益。就像大小魔頭鬥法,不能因為醫生針對「大魔頭」梁振英,就令到他們自身的訴求變得神聖,因為醫生在醫委會改革裏,始終有利益牽涉其中。當然,如您所言,政府在沒有取得醫生的普遍共識下,就將條例放上立法會投票,是不當的做法,但這並非反對派對條例「上綱上線」的理由。

理據、論述和尊重是討論的基礎。無論立場是支持還是反對,都應以理服人,並以取得共識為目標,避免社會沉迷於爭拗之中,停滯不前。

 

 01博評上其他關於醫委會改革的評論 

 

支持通過改革方案

方蘅:政治原因阻攔醫委會改革 香港的不幸 / 7.5.2016

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從薜偉成法官開始說 醫委會改革應由尊重做起 / 7.4.2016

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醫委會改革時機可一難再 若錯過病人損失的是什麼你知道嗎?/ 6.29.2016

社區組織協會:【來稿】香港社區組織協會:醫生內戰,你撐邊隊?/5.16.2016

質疑改革方案

張秀賢:醫委會改革爭論的核心:是組成問題?還是信任問題?/ 6.29.2016

中大及港大醫學生:【來稿】致立法會議員公開信:莫墮政治圈套 醫委會改革影響深遠 / 6.27.2016

梁耀忠:醫委會改革「中港融合」改革方案 不利巿民健康 / 3.3. 2016

政治問責及恐懼角度

馮嘉和:醫委會爭議:也說本土及 ANYONE BUT CY / 7.13.2016

托比:恐懼的散播方法 醫改爭議的粉紅大象 / 7.13.2016

麥嘉隆:問高永文:醫委風波,政治問責官員卻「我唔係搞政治」?/ 7.6.2016

【編按:

01博評定期開出「BLOG JAMMING」題目,讓博客就同一議題,jam 出不同角度及觀點,以求開闊討論視野。以上所有文章,都屬於「BLOG JAMMING」題目:「醫委會,改革不改革」。

目前正在「JAM」的題目,是「HEA的哲學」。如果想知一個題目可以 JAM 出幾多種角度,就追住我地「BLOG JAMMING」喇。文章所有小標題由編輯擬定。】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投稿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