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加丁屋 海下灣珊瑚群年底或通通變石頭

撰文:吳永輝
出版:更新:
我們進行潛水評估,得出令人傷痛的結論:在海下灣海岸公園,珊瑚生態正因生物入侵而大受影響。這一帶海域的珊瑚礁至今已存活 70 年以上,曾經,海下灣各珊瑚礁區有約五至八成的珊瑚覆蓋率,兼及 35 個不同物種,現在因為受生物入侵,大部分已經變回到禿石的狀態,有些連珊瑚骨骼都不見了……在本年初第一季,甲級珊瑚減少了近四分之一,即 0.5 平方公里面積,至今八成死亡;再這樣下去,預計到今年年底,整個海岸公園內的珊瑚都可能會消失。
吳永輝
地產商先大批購入白沙澳農地,並聘請農民耕作,大量噴灑農藥以及開墾和平整土地,污染物由白沙澳小溪及地表水流入令海下灣污染;另一方面把土地分割及轉名給原居民申請興建丁屋。(資料圖片)

優先發展棕土,本意是避免浪費土地資源,但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卻大,現實中,很容易出現「破壞土地、變成棕土、等候發達」的「先破壞,後建設」的情況。而這情況已從「棕土」引伸到「棕海」:針對海岸的保育區,先破壞,以等候日後開發。問題已經在白沙澳和海下灣發生了。

在海下灣,八成以上的珊瑚礁已經死亡。

污染海下灣成棕海 提出 190 間丁屋需求

在 7 月 22 日的城規會會議上,規劃署和漁護署官員均指,白沙澳規劃區至今並沒有環境污染的報告(即場我已經指出政府的錯誤),至於丁屋需求,則有約 190 間。雖然政府表示會收緊發展審批,但發展豪宅項目的陰影還是揮之不去。

根據司馬文先生向城規會提供的詳細資料,及居民和團體的證詞,在 2009 -2011 年間,地產商大批購入白沙澳農地,之後,一方面聘請農民耕作,大量噴灑農藥,開墾及平整土地,致使污染物流入白沙澳小溪和地表水,污染了海下灣。另一方面,發展商在 2012 年 5 月把土地分割,並轉名予 14 名原居民以提出丁屋申請。規劃署在城規會上表示,集權人共提出約 190 間丁屋需求,可根據政府目前規劃,只有約 80 間丁屋。我們相信,那 14 間丁屋將會發展成為第一批丁屋豪宅,未來數量還會大幅增加。從「棕土」到「棕海」,所得 10 億地產收益1,實際是建築於海下灣的厄運之上。

由於海水營養水平增長令藻類不斷繁殖,吸引吃藻類的海刺和海膽大量生長和入侵珊瑚礁。(相片由公共專業聯盟提供)

生物入侵嚴重破壞珊瑚礁 應嚴格規管發展規模

我們根據今年上半年在磨洲(Moon Island)和對面的銀洲(Flat Island)相應的珊瑚礁位置,進行潛水評估,得出令人傷痛的結論:在海下灣海岸公園,珊瑚生態正因生物入侵而大受影響。這一帶海域的珊瑚礁至今已存活 70 年以上,曾經,海下灣各珊瑚礁區有約五至八成的珊瑚覆蓋率,兼及 35 個不同物種,現在因為受生物入侵,大部分已經變回到禿石的狀態,有些連珊瑚骨骼都不見了。這都是因為海水營養水平增長,令藻類不斷繁殖,吸引吃藻類的海刺和海膽大量生長,並入侵珊瑚礁。在本年初第一季,甲級珊瑚減少了近四分之一,即 0.5 平方公里面積,至今八成死亡,這是相當大規模的珊瑚礁破壞。再這樣下去,預計到今年年底,整個海岸公園內的珊瑚都可能會消失。

我們曾在 2014 年反對《海下分區計劃大綱圖》,及建議保育白沙澳河谷(PSORV);學者亦有研究反映相關問題。我們還建議,即使政府打算在生態環境不太敏感的區域進行合理發展,亦應該根據綜合發展區(CDA)的發展規定,嚴格規管,而河谷的大部分生態敏感區,亦應劃為郊野公園。

海下灣各珊瑚礁區曾經有約 50% - 80% 的珊瑚覆蓋率和 35 個不同的物種。(相片由公共專業聯盟提供)

城規會審批前無做環評 要求劃為郊野公園

不幸的是,我們的建議並不為城規會接受。我們重申,我們的綜合報告對該區的環境評估,是最詳細和全面的。可惜城規會並沒有在更改土地規劃用途之前,對生態敏感的郊野公園河谷,進行任何環境影響評估(EIA)。

白沙澳河谷是一個延伸至海下河口的野生動物生活走廊區,是中國穿山甲等瀕臨滅絕的動物的棲息地,受海下灣污染影響,他們的生態亦受到嚴重威脅。我們預計污染和破壞還會大幅增加。

換言之,在海下和白沙澳等生態敏感地區興建大批商業化丁屋,所得 10 億地產收益,實際是建築於珊瑚和其他生物的厄運之上。

我們要求所有發展被允許之前,都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以詳細研究規劃建議對到周圍敏感受體的影響,並把發展遷移到不敏感的地帶。我們同時要求政府撥出資源,及統籌有關部門——包括規劃署、漁護署、環保署等——就保育整個白沙澳和海下河谷,作出綜合監察,盡快將整個區域,劃為郊野公園範圍,並提交修復珊瑚的計劃和時間表。

1以標準丁屋每間 3 層 700 呎計,該地廣闊可有獨立花園,以每呎 $7,000 - $9,000 計,每間丁屋近 $1500 萬,90 間市值可達 13 億。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