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一笑泯恩仇:中韓何以能在冷戰後恢復邦交?

撰文:沈旭暉國際學術台
出版:更新:

美韓早前達成協議,決定在駐韓美軍基地部署「薩德」反導彈系統。
雖然美韓多次重申該部署的主要戰略目標,是應對朝鮮帶來的威脅,維護國家安全,但仍無法釋除中方疑慮。
中方聲稱,該部署將不利朝鮮半島的和平,並會損害地區權力平衡及區內各國的利益。

韓國總統朴槿惠(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Korean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無可否認,近年有關中日及中美關係議題的討論愈趨熱烈,但中韓關係卻得不到與其重要性相應的關注。故此,筆者希望透過介紹鄭在浩(Jae Ho Chung)所著的《Between Ally and Partner: Korea-China Relations and the United States》(夥伴和盟友之間:韓中關係和美國)來讓讀者更深入了解近代中韓關係。

鄭在浩是首爾國立大學政治科學及國際關係學系的教授,亦擔任該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主任。他希望藉此書解答三大問題:

(一)為何中韓會在冷戰後恢復邦交?
(二)恢復邦交的過程如何引致 1992 年中韓關係正常化?
(三)中國崛起如何影響韓國的外交策略?

利益為重 建交符合雙方戰略考慮

就第一點而言,作者認為中韓和解有實際的戰略價值。對中國來說,與韓恢復邦交是貫徹「獨立自主」外交策略的第一步。此舉嘗試淡化因中國參與韓戰而引起的中西方矛盾,並將韓戰定性為國內矛盾。韓國亦愈趨贊同中國維持朝鮮半島和平穩定的貢獻,認為與中國和解,符合韓國的戰略利益。

經濟上,中國希望透過和解引入韓資及科技,韓國亦認為和解有助商品打進中國市場,確保其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得以成功。作者提出了一個有趣觀察:古代中國透過朝貢對韓國進行剝削,甚至在韓戰與韓國為敵,卻仍沒成為韓中和解之障礙;對比下,韓國人似乎對日本的敵意更大。

作者指出關係正常化是和解過程「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s)所製造的產物。中韓兩國自和解後日趨頻繁的經濟交流,提高了對制度例如經貿辦的需求。最終,雙方同意設立大使館並建立正常邦交。除了上述觀點,作者亦強調雙方循非正式渠道交流的重要性——時任韓國總統盧泰愚的角色,及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允許並得到政治局的支持,對兩國關係正常化有一定貢獻。

書本封面(Amazon.com)

如影響美國利益又如何?

不過,中國崛起無疑令韓國陷入兩難局面。一方面,中國崛起會無可避免地影響美國在區內的利益;同時,美國將採取不同手段阻止中國崛起,韓國作為美國的盟友,有義務配合。因此,韓國必須在維持美韓關係的前提下,避免嚴重影響中國利益。

在此情況下,作者在書中列出 8 種中國未來的情境,與 10 項可供韓國選擇的戰略部署,包括先發制人、圍堵和巴結等。他指出目前最佳的戰略是「不做選擇」,並嘗試最大化韓國的自主性。但中國日漸增強的區內影響力,及中美愈加明顯的矛盾,勢必收窄韓國對華的外交空間。最近韓國同意部署「薩德」反導彈系統,想必已作取捨。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