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色債券:銀行不想你買的投資產品

撰文:李兆波
出版:更新:

有朋友的父親在上星期三(8月3日)截止申請銀色債劵前的兩小時,接獲銀行通知,其申請來不及處理,所以未能認購銀債。
朋友向我求助,我感到奇怪,因為其父親在公開認購的第二天已到銀行辦手續,銀行說要數天時間去處理,但在截止前兩小時才說辦不到(其他人在別的銀行卻可辦到),當事人想往別的銀行認購也來不及,令人感到事有蹺蹊。

根據銀色債券初步資料,認購金額約為90億元,超出發行金額30億元的兩倍,共有7.5萬人認購。 (黃永俊攝)

現時銀行一般以相當高的利率貸款給其他企業或個人,卻只為存戶提供很低的利息。因此有閒錢的長者,應該投資於銀債,以賺取最低的回報2%,如果通脹率高於2%,回報會更高。

發行銀債 與銀行利益有衝突

然而,政府發行銀債,其實與銀行有一些利益衝突。長者存款在銀行,銀行只給予低息,於是銀行可以這些低成本資金貸給其他人或機構;然而,如果長者購買了銀債,銀行便少了這些平價資金。根據報道,銀債的認購金額約為90億元,而發行額為30億元,因此最終的結果是,將有30億元的資金會轉到銀債戶口,銀行則「損失」了這30億元的存款或平價資金,對銀行來說是不利的。這種「損失」,在ibond發行時不一定出現,因為ibond有二手市場,銀債沒有,部分投資於ibond的資金在ibond上市後會回流到銀行體系。

大銀行存款充裕,少了十億八億不是大問題;但對於中小型銀行而言,少了一些平價資金,對它們的影響就較大,為什麼呢?它們向長者借錢,只給予0.1至0.2%的利息,向大銀行借時,就要用銀行同業拆息計算,一年利息約為1.2%,比起向長者借高得多。

由郵政銀行出售更為適合

我不知道還有多少長者因為一些怪異的原因被銀行取消買銀債的資格,錯過了以相對低風險去賺取較高息率的機會。其實金管局可以檢討出售銀債的機制,不一定要經銀行,更可以考慮把購買年齡放寬至60歲。香港沒有郵政銀行,但郵政銀行可以在沒有商業利益衝突下,為低餘額存戶及長者提供服務,銀債經郵政銀行出售是很好的組合。

朋友聽過我那利益衝突的說法後,如實詢問銀行,職員很快便處理,他父親又突然可以抽銀債了。

正所謂「過門都是客」,希望銀行對客戶公平一些,在截止申請前兩小時才告訴客戶資格被取消,實在令人難以置信。這事要告訴大家,不要人云亦云,否則會錯失了不少機會。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