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未用盡 數碼電台必須扭轉乾坤

撰文:方蘅
出版:更新:

繼鳳凰優悅停播後,啟播5年的DBC數碼電台亦宣布即將停播,令人關心數碼電台在港的發展。
政府於2011年分別向DBC、新城及鳳凰優悅發出為期12年的數碼電台牌照,如今已有兩家做不下去,只剩新城。
此外,就是公營的香港電台提供5條數碼聲音頻道服務。
數碼電台用嶄新的技術為港人提供廣播服務,為什麼會做不下去呢?

DBC早前決定交還數碼聲音廣播牌照。(林振東攝)

先天優勢未能發揮 數碼廣播難敵其他娛樂

首先是競爭激烈。政府推出數碼聲音廣播時,本無意取代傳統模擬廣播,亦不強迫市民轉聽數碼聲音廣播。本港傳統模擬廣播已有港台、商台、新城,市民慣於收聽,不易接受新電台。而且,近年香港網上電台亦遍地開花,數目過千。此外,尚有電視和其他娛樂的競爭。由此可見,數碼聲音廣播要突圍而出,殊為不易。近年電台廣告收入嚴重萎縮,而DBC又未站穩陣腳,收聽率不理想,雖然收費低廉,仍難贏得廣告客戶垂青,據聞佔電台廣告比率不足一成,終難支撐,是可以想見的。

數碼聲音廣播的特別之處,在於可傳送數據,有文字影像。可是,現時香港的數碼電台並未能發揮這特點,使數碼電台與傳統電台沒有什麼分別,缺乏優勢和賣點。正如鄭經翰所說,是用勞斯萊斯去運菜。不但如此,數碼電台還面對接收差和覆蓋率不足的問題。政府為推行數碼聲音廣播,在山頂建發射站,亦斥資逾5,000萬元在11條隧道興建廣播系統,然而仍有人接收不到。另外,過去根據《道路交通規例》,私家車、的士及輕型貨車均不能安裝配備視像顯示器的數碼廣播收音機,無疑也影響數碼聲音廣播在車輛的覆蓋率,直至去年9月16日,有關規定才予以豁免,可是數天後鳯凰優悅已宣布還牌。這樣,與其他廣播媒介比較起來,數碼廣播不見優勢,反見劣勢,自然難以生存。

DBC數碼電台行政總裁羅燦指,政府政策沒有配合推廣數碼廣播。(謝德熹攝)

發牌前考慮不周 政府粗疏難原諒

一般輿論認為,本港數碼電台的困境,政府應負上責任。數碼聲音廣播技術上世紀90年代在挪威、英國和瑞典引入,已有一段日子,有些國家卻因應自身條件並不引入有關技術。港府於2010年才開放數碼電台的申請,當中應經過周詳的考慮和策劃,可是卻並不成功,應該予以檢討。

當局沒有考慮到數碼電台面臨的競爭,就發牌經營,或許是出於自由經濟、政府不加干預的想法,看上去似乎無可厚非。然而,發展數碼電台是需要政府有所投資的,要建發射站及在隧道興建廣播系統。如今數碼電台一間接一間執笠,有人認為,無疑證明這項投資是失敗的,猶如倒錢落鹹水海,浪費了人力物力。

近年港府熱衷於創新科技,希望製造多些點子,帶起香港的經濟,自是其志可嘉,但在選擇項目上,還須慎加選擇,不然只會落得一場空。尤其是,數碼電台的經營手法,政府固然不便插手,但是相關配套和法規都未能及時配合,影響到數碼廣播的覆蓋率,可見規劃的粗疏,令人難以原宥。

本港商營數碼聲音廣播機構數目由三間銳減至新城一間,前路茫茫。現時,因為相關條例的修訂,數碼聲音廣播的覆蓋率問題已得到改善。問題是,聽眾依然慣性聽傳統電台,如何扭轉乾坤,頗考功夫。有關電台應善用數碼聲音廣播傳送數據的特點,同時招攬人才,在節目策劃上搞搞新意思,藉以吸引聽眾,看看是否能夠改變頹勢,促使數碼電台在港大放異彩。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