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誰說民主自由與經濟發展必須二選一?

撰文:沈旭暉國際學術台
出版:更新:
放眼每年的世界競爭力排名,名列前矛的國家如瑞士與北歐國家,都有一些共通點──例如,這些國家的新聞自由程度高、制度透明度高、廉潔度高、有民主政制等…這本書為香港的處境與未來,留下了不少啟示。
沈旭暉國際學術台
瑞士多年來一直位列全球競爭力報告首位。(Getty Images)

民主自由何價,一直是香港政治爭論之中的重要主題,對此,《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便是一本很好的參考著作。作者Daron Acemoglu和James Robinson在書中探討了「失敗國家」的成因。這本書的價值,在於指出政治開放自由,其實極具經濟價值,但香港論者卻多會忽略這點。此書提供不少關於經濟發展的有趣觀點,值得讀者細閱。

James Robinson是芝加哥大學公共政策學系的教授,他的研究興趣,是關於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及拉美國家政經發展的比較研究。而Daron Acemoglu則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2014年烏克蘭示威期間,曾撰文分析攫取性經濟制度(extractive economic institution)何以不可取、社會為何需要建立具包容性的經濟制度(inclusive economic institution)。

兩位作者認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在於政治及經濟制度的質素,而非文化、氣候及地理。他們以南韓和北韓、美國和墨西哥等案例印證這個觀點。以南北韓為例,縱使兩國的文化、氣候及地理相近,但最後兩國的發展路向卻有明顯差異。作者們分析,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如南韓和美國等,擁有更具包容性的經濟制度;發展程度較低的國家,如北韓和墨西哥等,其制度則屬攫取性經濟制度。書中指,包容性經濟制度的特點,在於普通民眾享有受法律保障的自由,能有足夠渠道參與政治決策,也因此,一般市民有較多空間發揮才能和創意、進行各種社會與經濟創新,繼而令整體經濟受益。攫取性經濟制度之下,少數精英、管治階層及特權人士壟斷大部分財富與國家經濟命脈,一般民眾的自立自主門檻因而變高,也因此不利社會創新、進而阻礙整體經濟變得更多元與更高增值。歷史之中,英帝國興起、西班牙帝國衰敗,就是包容性經濟制度與攫取性經濟制度分野的一個經典案例。

書本封面。(Amazon.com)

此書也有提及中國經濟發展。作者們認為,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之一,是衍生自權力集中的相對穩定營商環境,不過,兩位作者將中國定性為威權政體(authoritarian regime),這意味,中國的制度,就是專權政體常用的攫取性經濟制度。鄧小平時代的改革開放所以成功,其一大關鍵,是鼓勵發展包容性制度──儘管其包容性仍與發達國家有段距離,但書中同時指出,中國往後的經濟乃至民生發展,會愈來愈需要發展包容性經濟制度,不然,失敗結局難免。

放眼每年的世界競爭力排名,名列前茅的國家如瑞士與北歐國家,都有一些共通點──例如,這些國家的新聞自由程度高、制度透明度高、廉潔度高、有民主政制等。這些國家的民眾所享有的政治自由,令權貴精英的活動受限、因而難以主導制度與壟斷資源,故此創新進而建立世界品牌的能力,成為這些國家的一大經濟實力來源。1990年代,新加坡李光耀曾提到,「新加坡缺乏敢於冒險的人,而香港與台灣則有很多這樣的人」,因此新加坡「落在韓國、台灣和香港後頭,她們正在發展國外的經濟實力,而新加坡則沒有這樣做」。現今香港社會,卻在憂心廉政公署公信力不再、制度不再公平、感到前景暗淡。這本書為香港的處境與未來,留下了不少啟示。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