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台灣為什麼重要?美國兩岸研究權威的觀察報告

撰文:沈旭暉國際學術台
出版:更新:
這本書引人思考之處,是如台灣一類的地方,在大國博奕之下,如何構築自身的生存空間……香港身為「亞洲國際都會」、曾為區域乃至世界地緣政治要塞,理解這個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候,理應如台灣案例一樣,視本土與國際關係為一體兩面,可惜在香港,這不是常識。
沈旭暉國際學術台
台灣在大國博奕中扮演着什麼角色?(Getty Images)

南海仲裁之後,評論一般將焦點放在中國、菲律賓,乃至美國。其實台灣也受今次裁決影響。根據仲裁,台灣宣稱為島嶼的太平島,被定性為「岩礁」;換言之,它不享有專屬經濟區。

台方明確表示不會接受裁決,並且迅即調動巡防艦迪化號前往南海維護主權。當中值得觀察的一點,是台灣在大國博奕中如何自處。對中國而言,兩岸統一及降低台灣國際地位,是重要的外交目標;另一方面,美國視台灣為戰略要地、重視台灣的民主政體身分。

於此脈絡下,任雪麗(Shelley Rigger)所著的《台灣為什麼重要?美國兩岸研究權威寫給全美國人的台灣觀察報告》(Why Taiwan Matters: Small Island, Global Powerhouse),便是幫助讀者了解台灣與地緣政治關係很不錯的參考讀物。作者在序中,開宗名義點明本書探究的兩大問題:

1. 台灣為何值得研究?
2. 在美中關係裏,為何台灣議題具有如此分量?

本書作者任雪麗,在哈佛大學攻讀政府學博士,是戴維森學院(Davidson College)東亞政治系的教授,曾為中國復旦大學及台灣國立政治大學的訪問學者。作為東亞政治專家,她曾出版數本有關台灣的著作,例如《Politics in Taiwan: Voting for Democracy》等。

書本中譯版封面。(readmoo.com)

作者在書中梳理了近代台灣的政經發展和國際關係,反映台灣的經濟發展如何受地緣政治影響。書中提到,台灣二戰後的經濟奇蹟,曾引起不少學者的興趣;任雪麗引述了一些經濟學者的觀察:「台灣經驗帶給我們的最重要啟示之一是:經濟發展有多快速,方法的改變就要多快速。」

台灣的發展表現,其實也與蔣氏父子應對形勢的方法有關。

日治之下,台灣發展成為成熟的經濟體,這令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時,急於「解殖」、去除日治色彩以方便接管;在政治掛帥、利用台灣服務中國大陸政府需要的情況下,台灣經濟嚴重倒退。其後中華民國在大陸失去政權,是重要轉捩點,因為這令台灣經濟與軍事能力能否獨立於中國大陸成為重要政治議程,台灣主事者因而不得不以本土利益為依歸發展台灣。

台灣快速發展農業進而工業經濟,得力於內外因素。內部因素包括:

(一)土地改革成功;
(二)技術官僚因得到蔣氏父子信賴而有自主發揮空間,曾任經濟部長的尹仲容與李國鼎便是著名代表例子,後者奠定了台灣八十年代的發展方針,哈佛大學學者傅高義曾形容這二人為「超級技術官僚」;
(三)1972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為求生存空間,台灣政府積極推動科研、發展高增值經濟項目。例如1973年,「工業技術研究院」成立;後來吸引了數百家廠商進駐的新竹科學園區,則成立於1980年。

外在因素,則包括美國地緣政治策略的轉變。韓戰爆發後為了防共,美國重新啟動中共取得中國大陸後便中止的援助計劃、積極援台;在1950到1956年間,台灣收到的美國非軍事授助,就已超過一億美金。1966年起台灣官員為求變而成立的「加工出口區」,也有不少美日製造商投資。

作者以「籠中之鳥」來比喻台灣的國際地位與外交困境。她認為台灣雖然擁有對內的完整主權,但欠缺國際承認;在中國因素之下的「國際鳥籠」裏,台灣的外交自主相當受限,不免淪為大國博奕的棋子。作者最後提醒「台灣不為別人作嫁,它寫自己的歷史;台灣不是別人的棋子,而是自己的主人」,因為這能幫助台灣贏取他人支持,「肯定台灣尊嚴,發揚台灣民主的結局」。

這本書引人思考之處,是如台灣一類的地方,在大國博奕之下,如何構築自身的生存空間。從二戰到冷戰,皆可見到台灣的地緣政治價值──不論日本還是美國,都視台灣為「不沉的航空母艦」。去年台灣《自由時報》便以此為題,介紹台灣地理系教授洪致文的著作《不沈空母:台灣島內飛行場百年發展史》。

中國關心台灣問題,與其國家利益有關──中國與世界經貿關係日深,愈來愈需要保護海上生產原料與商品的航行線,在此背景下,台灣能夠幫助中國突破美國的島鏈、增強中國自身的海上影響力,以及其經濟自主地位。這意味,於台灣政治脈絡之中,「本土」與「國際關係」屬一體兩面。於此,台灣學者吳叡人的新著《受困的思想:臺灣重返世界》,是思考台灣未來如何自處很好的對讀著作;此書書介的一句,是「以世界史為視野,找出臺灣的受困根源與尋求脫困」。

香港身為「亞洲國際都會」、曾為區域乃至世界地緣政治要塞,理解這個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候,理應如台灣案例一樣,視本土與國際關係為一體兩面,可惜在香港,這不是常識。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