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我Miss唔係人

撰文:麥嘉隆
出版:更新:

學期結束,很多學生都很滿意Watson回應的速度和內容,有人更提名她做最佳助教——但Goel教授宣告,Jill Watson是……

電影《智能叛侶》講述程式設計師嘉立協助名叫「艾娃」的人工智能機械人獲得自由的故事。(《智能叛侶》官方海報)

獲提名最佳助教 真身居然是……

2016年1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教授Ashok Goel開了一個網上授課的人工智能電腦課程碩士班,吸引了300多名學生報讀,大部分是在職的專業人士。Goel估計一個學期會收到超過10,000個提問,於是他聘請9位助教協助回答問題。通常助教都是校內的博士生。

開課不久,有學生以電郵表示自己交的功課不完整,希望可作補充,13分鐘後,助教Jill Watson回覆:

Unfortunately, there is not a way to edit submitted feedback.(不好意思,已提交的功課是不能修改的。)

又有學生問功課要寫1,000或2,000字,Watson表示長短不重要,評分會同時考慮深度和簡潔度:

There isn't a word limit, but we will grade on both depth and succinctness. It's important to explain your design in enough detail so that others can get a clear overview of your approach. It's also important to keep things clear and short.

學期結束,很多學生都很滿意Watson回應的速度和內容,有人更提名她做最佳助教——但Goel教授宣告,Jill Watson是一台電腦!

Goel的經驗是網上課程必須要充分互動才能保持學習熱誠,為了更有效支援學生,他將過去收到的數萬條問題和課程討論區帖文輸入IBM的人工智能系統,嘗試以程式分析和回答。電腦現在可以處理約40%的提問,其他仍需真人處理,Goel希望可將百分比提高,將來將技術應用在「慕課」(又稱「大規模網上免費公開課程」,英文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近年「慕課」熱,名師的課程可以有上萬人報讀,但完成一個單元(一般為期3個月)的學生只有約4%,假如人工智能助教可以提升學習興趣和為學生提供指引,「慕課」的教育成效有望提高。

Jill Watson與學生之對答,其實也有學生起疑。(網上圖片)

電子教學有助教學 但不能盲推

Goel教授的個案對希望利用科技改善教育很有啟示。可惜過去不少地區提倡的電子教學都是由官方主導、從上而下推行,結果是成本高(金錢和老師投入的時間)、效益低;因為官方推動的基礎是建立在願景化和空泛的口號之上,例如「學生為本」、「自主學習」、「transformation」、「disruptive technology」等,加上實施時往往配套不足(例如學校的電腦技術員人數少、流動性高),對協助老師解決課堂上實際遇到的困難沒有幫助。

以英國為例,貝理雅1997年當選首相後迅即撥款成立專職管理及推廣電子教學的英國教育通訊與技術署(British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Agency,後簡稱「Becta」),14年間花了巨款為全國學校添置電子白板、電腦、網絡和軟件等,但學生成績未有明顯改善,終於Becta在2011年被關閉,給全球盲推電子教學的政府一記當頭棒喝。

Becta的結局和Jill Watson的成功是鮮明的對比,顯示適當使用科技可以有效輔助教學,關鍵是設計和應用必須由用家的需要作基礎,訂立清晰目標,針對性地去應用新技術,才能減輕教擔,令學生得益。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