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黑影叫「仇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難矣

撰文:噗先生
出版:更新:
我們每個人都會老,若一個城市仇老的風氣旺盛,那豈不是說今天仇老的年輕人,終有一天會自食其果?
噗先生
(資料圖片)

上Facebook,朋友分享了一個來自某專頁的post ,內容是一張幾位老人家笑得很開懷的meme(即笑話的帖子),標題的大意,卻是指老人家操控了政治,年輕人只有被剝削的份兒。我走去那個專頁瀏覽,竟發現內容全是以挖苦的語氣,說老年人是阻礙時代發展的元兇,年輕人沒法向上流動,更甚者,是老年人沒有生產力,浪費社會資源,年輕人做生做死,「白白」供養這群長者。

挖苦廢老 大受歡迎

帖子的留言中,自是大量贊同的意見,更可怕的是,這個page自9月5日開始至今,已有超過一萬個like,而且數字急速增長,可見上述這些觀點,的確吃中某一群人的心坎。

哪管你仍然無法相信,「仇老」的確成為一群人的共同理念,網絡上甚至出現像「仇老聯」這類團體,打正旗號以仇老為賣點。在他們口中,老人家成了「廢老」,應該被放逐去西伯利亞、「推落樓梯」。

另外在某些網絡媒體,關於仇老的文章更是隨處可見。這類文章一般離不開兩個範圍:政治及社會資源。

政治者,老人家普遍傾向建制,且當權者通常都有一些年紀,於是反建制的年輕人便認為老人家是保衛建制的橋頭堡,不斷挖苦老人家收月餅賣選票,又或以老人院送院友去投票的新聞大造文章。

至於社會資源方面,年輕人認為長者沒有生產力,需要由他們供養。於是有「年輕人黃雨水浸趕返工,老年人hea住睇都市閒情」之說。

仇老情緒 全球湧現

平心而論,「仇老」並非香港獨有。近年全球經濟衰退,長者被視為社會負擔的看法日漸滋長。例如在經濟萎靡不振的日本,日本人一向有「一殺多生」的概念,意指「殺一人,救活多人」。近年,「一殺多生」又成了年輕人的日常用語,殺誰,救誰,年長者聽進耳中,恐怕會不寒而慄。

我是七十後,說不上老也說不上年輕,卻實在很好奇年輕一輩為何會「仇老」。我們每個人都會老,若一個城市仇老的風氣旺盛,那豈不是說今天仇老的年輕人,終有一天會自食其果?

林鄭月娥曾批評周永新的全民退休保障方案不設實際。(資料圖片)

青年仇老 政府難辭其咎

據數字顯示,2014年,香港老年撫養比率是4.7,即每一名65歲或以上的長者,由4.7名年輕人去供養。但隨着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漸嚴重,五十年後,老年撫養比率會急升至1.5。換句話說,若仇老是出自社會資源分配的問題,那麼,五十年後,現今仇老的年輕人,或許會面對比現在更強烈的仇恨。

一個社會現象的形成,自不會出於單一的原因。經濟衰退,資金遷走,產業結構單一化,令年輕人失去向上流動的機會。於是自覺無望的年輕人,便理所當然地向佔據上層的老人家開火。

另一個令年輕人仇老的近因,恐怕與頗受爭議的全民退休保障有關。三年前,有「香港社福界鼻祖」之稱的周永新教授受政府委託,研究退休保障方案,隨後向香港政府力薦「全民退休保障」,卻被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力斥不切實際。為了阻止方案落實,政府向社會大力宣傳,指「政府的經常開支,每五元就有一元用於長者」。林鄭更提出:「要年輕下一代在相當具挑戰的經濟環境下,繳交更多稅,不論貧富地分配給包括她在內的長者是否公義?」當鬥爭的種子撒下來,在社會上發酵,年輕人「仇老」的思想便漸漸形成了。

到底在「仇老」的影子中,誰是幕後推動的黑手?我想性好鬥爭的現屆政府是主犯之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才是我自小被灌輸的概念,然而現在似乎愈來愈不可行,大同社會與我們似乎愈行愈遠了。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