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洲爭議.博評】Soft Lobbying的真義

撰文:麥嘉隆
出版:更新:

有傳媒披露政府就橫洲發展的紀錄(2014年8月版本),文件出現一個英文新名詞 “soft lobbying”,原文為:“Soft lobbying with local community leaders was carried out......Given the outcome of soft lobbying, HD considers it unlikely to be able to proceed with Phases 2 and 3......”

筆者對"soft lobbying"一詞甚感興趣,做了少許研究,覺得實在是公務員的神來之筆。

首先要向讀者解說"lobby/lobbying"的起源和用法,"lobby"原本是名詞,解作建築物的大堂或接待處,牛津詞典指出,此詞後來在美國被當作動詞使用,指有人經常逗留在國會大樓的大堂,找機會接觸議員並影響其立場。時至今日,政治公關、遊說、政治捐款在美國已發展成一門專業和大生意,並受法律規管。

所以"lobby"是表達由無權者向有權人士說項、陳情、反映意見的意思,所以在英語世界,政府可以諮詢、通告、規管甚至命令受政策影響的人士,但決不會"lobby"市民和土豪的。現在官方文件顯示特區政府向破壞鄉郊兼長期霸佔官地的橫洲人仕"lobby",誰人有權有勢,誰人卑恭屈膝,當中的微言大義,躍然紙上。

牛津詞典指出,Lobbyning後來在美國被當作動詞使用,指有人經常逗留在國會大樓的大堂,找機會接觸議員並影響其立場。(資料圖片)

"Lobby/lobbying"前加上"soft"就更玄妙,筆者遍查多本詞典都和收集英語原文的語料庫(British Corpus) 都找不到"soft lobby"的解釋和應用,最終找到華盛頓郵報2014年2月一篇文章,講述美國政治公關透過秘密贊助甚至成立非政府組織或非牟利團體,利用其中立形象,出面向政府和議員推動對自己有利的政策,這種不宜曝光的秘密運作就叫做"soft lobbying",也正是特區政府橫洲事件記錄中多次使用的詞語。

撰寫報告的公務員,沒有以"informal consultation"(非正式諮詢)或"idea exchange session"(意見交換聚會)之類的政治化妝詞彙代替"soft lobbying",誠實不阿;加上英文水準出眾,遠非"Three C meeting" (三司會議)和 "choking my air" (chok住道氣) 之流可比。有這種下屬,難怪特首在橫洲事件記者會感動到想喊!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