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街買餸幫襯墟市 才是大道理

撰文:陳紹銘
出版:更新:
最近,梁振英說甚麼住屋「大道理、小道理」,說市民最重要「有瓦遮頭」,要社會人士「配合」發展。但為何卻不理會市民要「落街買餸」這「大道理」呢?……發展地區墟市小販,不單是打破領展的經濟生活壟斷,也是鼓勵市民可以發展自我、規劃社區、實踐民主、重奪生活的自主。
陳紹銘
發展地區墟市小販,不單是打破領展的經濟生活壟斷,也是鼓勵市民可以發展自我、規劃社區、實踐民主、重奪生活的自主。(資料圖片)

領展問題未解,商場瘋狂貴租,街市隨時消失,市民被迫「買貴餸」或「冇餸買」。例如天水圍天耀街市關閉,足以影響數以萬計居民生活,被迫跨區購買日常用品及食物。

近年,民間團體力推發展墟市,對抗領展之餘,也實踐社區居民自主。這是立法會候選人主要議題之一,而樂施會發布《香港婦女貧窮狀況報告》,亦提議政府應帶頭發展地區墟市,紓援貧窮問題。

最近,政府似是為墟市「開綠燈」。高永文表示歡迎具體建議交由地區討論,房委會亦表示對屋邨墟市「態度開放」。

不過,團體及市民依然怨聲載道。為何墟市亦未能遍地開花?過往又有甚麼經驗可以參考?

樂施會發布《香港婦女貧窮狀況報告》,亦提議政府應帶頭發展地區墟市,紓援貧窮問題。(余秋婷攝)

屋邨墟市要問領展?天秀墟前車可鑑

於公共屋邨發展墟市,本是理想方案。因為屋邨人口密集、閒置空間較大,全港 170 多條公共屋邨,超過 200 萬人居民,若然真的能夠「開綠燈」,於全港各邨推動墟市,將有大量居民受惠。

然而,最近房委會就天耀邨推動墟市的回應竟是︰

「就有關在天耀邨露天劇場設立墟市的建議涉及改變屋邨公用空間的用途,需向地政總署申請及須取得領展的同意。」

屋邨推動墟市,不是諮詢居民,竟是要領展同意?能否設墟市,市民無權決定?一個可以抗衡領展的方案,竟要交由領展決策,荒謬嗎?即使領展同意,墟市的規模、營運時間、設計方式,又要通過領展?

這個結構問題,政府必須解決,否則屋邨墟市難以有效運作。

在屋邨設立墟市,近年亦有經驗可取。例如天水圍的天秀墟,雖然不用領展(當時領匯)批准,但由於發展時期並非由下而上,尤其在覓地方面,選址並非人流密集區,有先天缺憾,即使後期管理團體一直加強宣傳及調整管理方法,現時墟市情況仍然欠佳。

反之,約十年前,在天水圍明渠所謂「無管理」自然而成的「天光墟」,每早有幾十戶小販,反而比「被設計」的更受歡迎。地點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如未來屋邨再設墟市,必須留意。

天水圍的天秀墟,發展時期並非由下而上,尤其在覓地方面,選址並非人流密集區,有先天缺憾,墟市情況欠佳。(倪少寅 via Wikimedia Commons)

深水埗「見光墟」初見曙光 「地區主導」恐變「射波」

近年,高永文確認地區墟市的價值作用,以地區主導的方向進行,值得肯定。但若然政府未有配合積極推動,則只容易變成「射波」、「卸膊」。

今年 6 月,政府回應立法會提問指︰

「就去年十一月收到的數個墟市建議書,食衞局已去信相關區議會主席,希望相關區議會可討論及跟進有關建議。」

說政府沒有工作並不公道,但政府做的主要是「配合」,而非「推動」。

較成功的例子,算是深水埗九江街的「見光墟」,每個星期組織數十戶低收入家庭擺檔,不少變賣二手物,慳錢又環保,暫時反應不俗,受到區內居民及區議會肯定。

然而,墟市由民間團體——深水埗見光墟關注組——主力推動,過五關軟六將,方能成功成為「官方」墟市。政府的「配合」工作,主要就是部門「不反對」,申請合格則作發牌,實在談不上是「推動」。

深水埗九江街的「見光墟」,每個星期組織數十戶低收入家庭擺檔,不少變賣二手物,慳錢又環保,暫時反應不俗,受到區內居民及區議會肯定。(資料圖片)

那怎樣是積極「推動」?

政府設立部門或政策,統籌全港社區經濟發展,檢視全港各區閒置用地及街道運用,騰出更多空間給市民使用。

或成立地區專責委員會,在區議會以外,讓更多地區團體、社福機構、民居或專業人士參與策劃。

也要「拆牆鬆綁」,不用團體或市民是經多個部門(規劃、食環、地政……)申請多種牌照,而可「一條龍」處理墟市申請。

而最基本也可以增加透明度及宣傳推廣,如「撐.基層墟市聯盟」的小冊子《城下趁墟》,有全港的墟市地圖,分為天光墟、夜墟、假日墟、農墟等。又簡介墟市背景、開放時間、貨物或服務類型等。這些基本資訊,政府可協助推動。

「撐.基層墟市聯盟」的小冊子《城下趁墟》,有全港的墟市地圖,分為天光墟、夜墟、假日墟、農墟等。(撐.基層墟市聯盟 Facebook)

「青衣戲棚」能否永續?台灣夜市能否複製?

討論墟市(或小販)有一特別之處,尤其涉及食物,就是政府總會指出一大推限制︰食物安全、環境衛生、阻街阻路,好像擺賣熟食會帶來重大破壞。但另一邊廂,我們又看見在不同範例,熟食檔卻是大受歡迎,而市民及街道最後也「完整無缺」。

其實熟食檔例子甚多,例如慶祝節慶的「青衣戲棚」,數十檔傳統及創新小食檔,深受市民及遊客歡迎。早前中秋節,也有團體在油麻地設置平民美食車一同追月。還有新年所謂「非法」的桂林夜市、旺角夜市等,都深受社區歡迎。

多次大型熟食夜市,未見有何食物安全危機發生。而受規管的食肆,其實也間中發生食物中毒個案。

要規管嗎?何不也參考外地經驗。不必多說,香港市民多麼羨慕台灣有士林、逢甲等夜市,香港可以有嗎?根據台灣行政院統計,台灣攤販數目由 2003 年 29 萬個,增至 2013 年近 32 萬個,當中的營業許可證,更是優待低收入戶、殘疾人士、舊攤販等,是有一套「發展」政策,而不是香港的「管理」政策,香港政府絕對可以參考學習。

香港市民多麼羨慕台灣有士林、逢甲等夜市,香港可以有嗎?(Rybloo via Wikimedia Commons)

打破壟斷 實現自主

最近,梁振英說甚麼住屋「大道理、小道理」,說市民最重要「有瓦遮頭」,要社會人士「配合」發展。但為何卻不理會市民要「落街買餸」這「大道理」呢?

即使「後領展」的商場被炒賣、被空置,要市民跨區買日用品,政府依然沒有「配合」分部回購領展商場。團體及市民用了「洪荒之力」爭取,政府才「初步計劃」於天耀邨推出每天 2 小時的墟市,要感激政府皇恩浩蕩嗎?

即使「後領展」的商場被炒賣、被空置,要市民跨區買日用品,政府依然沒有「配合」分部回購領展商場。(黃永俊攝)

墟市,在香港其實從來不是新鮮,過去一直自然而生,正因為政府以不同原因打壓規管,現在才要「爭取」。

香港,被壟斷的不止是商場、街市、店鋪,更是日常的生產、消費、生活。

分部回購領展商場街市,發展地區墟市小販,不單是打破領展的經濟生活壟斷,也是鼓勵市民可以發展自我、規劃社區、實踐民主、重奪生活的自主。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