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彥VS涂謹申:誰更愛國,又誰對香港市民更忠誠?

撰文:許楨
出版:更新:
立會主席選舉,建制派內連投明票也「不必」……回歸廿載「老愛國不如新愛國,新愛國不如不愛國」。9月30日才放棄英籍者,原來才是立會的帥。
許楨
梁君彥在一片爭議聲中當選新一屆立法會主席。(李澤彤攝)

李光耀是極有意思的人物,家境富裕、以英語為母語;在新加坡精英學校完成基礎教育便負笈英倫,並展開其律師生涯。以今天香港標準看來,本來離地到不能再離地的背景、「傑青」到不能再「傑青」的本錢,卻奠定其革命志向。和南非曼德拉一樣,年輕卻事業有成的李律師,對自身與統治民族的社會及政治地位鴻溝十分敏感。並不以身為殖民社會的「上等人」、殖民管治體系的「合謀者」、「利益分沾者」而喜不自勝。

亦因此,李氏開展了與馬來亞左翼,乃至馬共長達數十年的恩怨情仇。從甘地到昂山素姬之父,再到曼德拉和李光耀,民主、獨立、脫殖,無論是從文還是尚武,俱成為上述英屬殖民地精英階層的選擇。從反殖到反共,既參與直選又集權治國,成為大半個世紀前,李氏政治生涯的起點。

如今,當我們面對仍舊四分五裂,又茫無頭緒的香港,想起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數十年來秉持「左傾不投共,去殖親西方」的內政、外交和文化方針,自必嘖嘖稱奇、苦思良久。在距離1997年7月1日已近廿年的當下,香港立會主席仍然為其放棄英籍而「有理說不清」;而據其「無法上場」的對手田北辰所言,該「無形之手」港人普遍認為是「中聯辦」,也算是古今脫殖史一大「奇蹟」。

田北辰以「大局為重」為由棄選立法會主席。(黃永俊攝)

當連港英餘孽也非英籍

比起星、馬,香港一直是更包容、更開放的自由社會;因此,無論梁君彥的國籍疑雲何時得以澄清,部分媒體以「港英餘孽」侮蔑之,實亦大可不必。提起此四字,不過數年前,原人大代表吳康民,忽而撰文痛批陳方安生等人為「港英餘孽」。便引起自由黨兩任主席李鵬飛與田北俊反唇相譏,而後者更稱康民老為「過氣老共」。

順利回歸10餘年後,建制陣營內竟上演「港英餘孽」大戰「過氣老共」的戲碼。而在此前後,田北俊、田北辰、梁君彥的分道揚鑣,則成了這場分合大戲的副線。上述紛爭之所以一再出現,自非為花生友「佐食」;而是如實反映從1984中英公布《聯合聲明》到「八九六四」慘劇發生,再到1990年代初冷戰結束、美英大獲全勝,鄧小平提出「韜光養晦」策略的大潮中,作為一葉孤舟的香港前途問題,如何上下起伏。

有意思的是,按康民老的標準,其實傳統左派眼中的「港英餘孽」,無論在殖民時代高居行政立法兩局首席議員、布政司,還是直選第一大黨創黨主席,其實俱未持有英籍;因此,才得以在回歸以後,悉數循直選進入立法會。相反,在該文中,康民老也承認,如何俊仁等亦愛國愛港,只是「八九六四」將之分離出去,還望時間可解歷史傷痛。按此邏輯,涂謹申的民族認同,以及對香港市民的忠誠,恐怕亦不下於其建制派對手。

涂謹申的民族認同恐怕不下於其建制派對手。(資料圖片)

鄧小平原設想「中間派治港」

沒有美蘇對決,就沒有1979年鄧小平訪問華府,以及「懲越戰爭」——打給蘇聯看;也就沒有以深圳、珠海等廣東城市為據點,擁抱西方、推進改革。這一切,成為北京收回港、澳的動機、說詞與基礎。鄧小平設想《基本法》,是1997年7月1日特區成立後的運作框架;而具體執行者,開宗明義就是「中間派」。

所謂「中間派」的主體就是廣義的「民主回歸派」,在中英達成協議前後,率先表態支持北京恢復行使主權的民間團體,包括鄉事派、學生和教師組織,以及從司徒華到涂謹申的民主派中堅。鄧小平強調「中間派治港,也有右派,左派卻少一點」。根據其時語境,「右派」可以理解為殖民管治體系當中的行政、司法人員,如楊鐵樑;以及與台北關係緊密的工商領袖,如董建華等。而鍾士元、鄧蓮如等,卻因「買辦階級」的背景,而被直斥為「孤臣孽子」。

在此歷史視野之下,在2016立會選舉及緊隨而至的主席人選爭議,也許不能單方面指責北京自食其言,卻確實予人倒退之感。即便不必視「無形之手」為加害者,田北辰也決非第一受害者。回首大半年來,從鄉事派無法組黨,侯志強要捍衛香港「結社自由」,到鍾樹根被「搣柴」讓路工聯會;然而,無論在超區還是新東,王國興、鄧家彪的開票,卻遠低於其支持者預料。勝出的容海恩直言該勞工組織已Out,引發王、鄧反擊。

容海恩雖然今年年初才加入新民黨,卻迅即成為黨內新星,被外界認為是「西環契女」。(資料圖片)

當各方以為抑鄉事保民記,抑民記以保工聯,抑工聯以保新民——新民黨最受眷顧之際,王國興「看誰笑到最後」卻一語成讖。立會主席選舉,建制派內連投明票也「不必」,更引起新民黨副主席田北辰對葉太的微言。如此環環相扣、棄車保帥;被棄的車自必感懷,回歸廿載「老愛國不如新愛國,新愛國不如不愛國」。9月30日才放棄英籍者,原來才是立會的帥。

如上所論,涂謹申所屬的「民主回歸派」,聯同曾鈺誠、李鵬飛、葉劉淑儀,才能分飾鄧小平設想「中間派治港」的不同要角。治港團隊偏離此一組成,讓本就不應千秋萬代的功能組別外籍人士逆流而上,也許不只屬駐港機構的責任,亦不完全為北京所樂見。然而,卻只有他們,才有力讓香港的善治重返正軌。

而這一切,存乎一心。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