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司機敗也司機,Uber盛極轉衰?

撰文:李聲揚
出版:更新:

結婚有所謂七年之癢。Uber 2009年成立,今年係第7年,而Uber今年都應該幾頭痕。
話Uber已死或快死,肯定誇張,但2016年的確可能係Uber盛極轉衰嘅一年。今個秋天更加係多事之秋。

Uber在世界各地都有就其合法性問題打官司。(資料圖片/林振東攝))

今年秋天有咩事發生?

先講香港。9月Uber香港暫停咗Uber的士同埋Uber貨Van。

另外,舊年警方放蛇捉咗5個Uber司機,Uber原本話法律條文違憲,用咗「體雕大狀」梁思豪做案例。但到今年10月尾,梁大狀被上訴庭裁定敗訴,結果Uber承認挑戰憲法失敗。

亦都係今年10月,UberEat登陸香港。聽落過癮?完全就係外賣仔,一啲都唔潮。你想像下林保怡送完牛脷酥然後返屋企嘴周家怡嘅畫面。

只睇香港太陝隘。睇遠啲,在台灣,立法院諗住修正「公路法」,到時可以重罰Uber,講到尾係想將佢趕出台灣。在大陸,今年8月Uber中國宣佈「投降」,唔再燒錢,賣盤比「滴滴出行」。

再睇遠啲,唔止係大中華區「針對」Uber。其實更大劑嘅,係10月尾英國法庭裁定Uber司機係「合約工人」,唔係「自僱」,換句話講係應該享有勞工福利同保障。在2015年,美國加州勞工委員亦有類似嘅裁決。

8月1日,滴滴出行宣布收購Uber中國。(新華社)

壞孩子Uber 蝕嘅錢係史無前例

Uber一向賣「潮」,深得香港網民喜愛,《瑪嘉烈與大衛》睇到大家如痴如醉。Uber係壞孩子,敢於挑戰各地政府,搶既得利益者嘅利潤。千千萬萬受氣N年嘅的士乘客,特別係香港嘅(包括我),絕對樂於見到有人幫我哋出呢口烏氣。「你班的士佬都有今日啦」。

官司?唔怕,Uber有的是錢。公司賺唔到錢唔緊要,繼續有人肯燒錢,就唔係問題啦。

正所謂錢唔係問題,問題係冇錢。Uber仲有錢,但都開始成為一個問題。

大家都估到,Uber當然係蝕緊錢。彭博新聞報導過,Uber今年上半年,至少蝕緊13億(美金,下同)。講呢啲數字大家冇乜概念,一年蝕13億,即係點?基本上Uber蝕嘅錢係史無前例,冇一間科企可以蝕到咁多錢。Amazon(亞馬遜)出哂名燒錢搶市場佔有率,但最癲都不過係一年蝕到14億——Uber半年就蝕到咁嘅銀碼。唔好忘記,Uber甚至仲未係上市公司。紐約大學嘅Aswath Damodaran(此人係估值權威,金融人可能睇過佢嘅書)就話,從未見過有科技公司可以蝕錢蝕得咁快,亦冇見過有私人公可以籌到咁多錢。

咁其實,而家個個講追夢,科企全部都講「改變世界」,蝕錢唔緊要,最緊要改變到未來。事實係喎,你睇Amazon一樣經常蝕錢,Tesla一樣不停蝕錢,但無礙股價節節上升,亦無礙Jeff Bezos同Elon Musk成為富豪兼科技奇才。

Amazon CEO Jeff Bezos(左);Tesla CEO Elon Musk(右)(路透社、美聯社)

補貼燒錢 投資者開始卻步

問題係,Uber唔係Amazon,亦都唔係Tesla。Amazon同Tesla蝕錢固然因為投資,亦因為產品未夠多人買(其實都好多了)。Uber呢?打官司同賣廣告(留意好多電影都有疑似植入廣告)都其次,燒錢最勁係補貼司機。

Uber司機冇咁爛笪笪,冇得揀客,要你評分所以好好禮,上車會畀支水你之類,固然滿足咗大家自high嘅幻想,以為司機係大衞自己係瑪嘉烈(或者趙子龍)。但Uber可以用相宜嘅價錢提供優質嘅服務,好大程度係因為補貼司機,年年燒到蝕錢。

但去到近一年,就連背後嘅投資者,都開始唔係好肯燒錢。證據何在?就係見到Uber嘅估值停滯不前,冇再屢破紀錄。

大家留意,Uber仲未上市,唔存在咩「市值」。你在新聞睇到嘅,係「估值」。「估值」又唔係估估下咁化學。大約可理解為,我係投資者,比10億拎間公司10%股權,咁佢估值就係100億。留意,呢個唔代表第時公司上市就可以拎到100億市值。

Uber在2011年2月做A輪融資(對,之後仲有BCDEF輪),成間公司估值係6000萬。到2013年8月,C輪融資估值已經達到35億。

2015年12月,Uber再融資,估值去到歷史高峰,但亦似乎係高處不勝寒。證據?公司原本係想拎到600至700億估值,但投資者好似已經開始有啲猶疑,最後Uber只係拎到近下限嘅625億估值。

到2016年6月,Uber融資35億,成間公司估值依然係625億。都幾明顯,投資者唔再肯畀更高估值,見哂頂了。

625億估值係咩槪念?代表Uber已經等於大半間麥當勞咁值錢,同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差不多咁大。講真定講笑呀?估值專家Aswath Damodaran認為Uber真實價值,唔夠300億,係最近一輪「估值」嘅一半唔夠。

未上市而達到500億估值嘅公司有邊幾間?有,Facebook上市前就去到咁嘅估值。仲有兩間曾經達到,兩間都係中國公司,一間係螞蟻金服,一間係小米。後者已經不消提,500億估值已成過去式,而家唔知值唔值十分一。

輕資產模式 司機怨言漸多

回到起初,Uber固然顛覆行業。但故事動聽之蝕,係多得過去幾年全球利率低,平錢多,大把人肯畀錢佢燒。

最吸引投資者,係佢嘅輕資產(Asset Light)模式,網上嘅名句話:

The world's largest taxi firm, Uber, owns no cars.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media company, Facebook, creates no content. The world's most valuable retailer, Alibaba, carries no stock. And the world's largest accommodation provider, Airbnb, owns no property.

輕資產就唔使維修,唔使買車養車泊車,甚至唔使出糧畀司機。司機美其名係自由身企業家似林保怡,實際上同自己買垃圾袋漂白水嘅「自僱」清潔工人唔爭好多。誇張?今年7月英國Uber司機告公司時提到,司機時薪都唔及最低工資。在美國都差不多,唔好忘記司機仲要畀油錢維修之類,七除八扣後,同超級市場收銀差不多。

輕資產模式動聽,投資者肯畀錢,就自然有廣告有補貼,自然就夠潮,自然就夠惡可以周圍同人打官司。

問題係,而家Uber賺錢似乎遙遙無期,但已差不多受全球政府圍剿,司機亦都開始多怨言。唔好忘記,Uber嘅市場份額,好大程度係靠補貼司機。到一減呢啲補貼,司機只會更加不滿。

文章最初提過,英國同美國加州都判咗司機係員工,相信更多地方嘅法庭會跟隨,到時又要負責番勞工福利,就更加大成本。

同樣不幸嘅係,其實Uber嘅Business Model,可能幾獨特,但要抄其實唔難,Uber只能夠靠鬥補貼鬥燒錢,而對手往往一樣有好多錢燒。Uber在大陸不敵滴滴出行就係好例子。

同樣地,Uber嘅客,冇乜忠誠可言,亦冇所謂嘅Stickiness(黏性)。Facebook嘅用家唔會無啦啦聽朝轉去第二個塘,但只要對手平十蚊,聽日你就唔再call Uber嘅車。

唯一生機係乜?唔係Uber Eat送外賣,而係無人車。聽起上嚟好科幻,但解鈴還需繫鈴人。既然Uber燒錢最大原因係補貼司機,要解決呢個問題,好簡單,就係飛起佢哋。如果Uber無人車接送真係可以成功,就有機會走出樽頸。但,呢個當然係一個Big IF。Uber如果唔快手上到市的話,睇怕幾難再企硬625億估值去叫新投資者畀錢。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