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一盤香港蝕、美國賺的帳

撰文:麥嘉隆
出版:更新:
300億港元基建 + 免費土地 + 每年約10億港元費用 + 累積12年仍然虧損的業務,前景是見頂回落的入場人數和一個在上海的對手。政府做生意、市民付鈔,值不值?
麥嘉隆
香港迪士尼宣布樂園擴建計劃,將新增魔雪奇緣主題區及漫威主題區。圖為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蘇錦樑(右二)在記者會上與漫威漫畫人物合照。(鄭劍峰攝)

11月10日美國迪士尼公司公布年度業績,全年盈利約94億美元(約730億港元),談及主題樂園業務部分,新聞稿指:「巴黎和香港迪士尼樂園業績欠佳,影響國際業務的收益。」翌日有本地報章指香港迪士尼樂園因為業務不理想,為了增強吸引力,正考慮拆卸及擴建夢幻城堡。

眾所周知,香港擁有全世界最細小的迪士尼樂園,而且開幕至今,大多數時間處於虧損狀態。據政府提交立法會的資料顯示,樂園在金融海嘯後的2009年虧損超過13億港元,之後慢慢改善,2014年創出近55億港元收入和3億多港元盈利的紀錄,可惜後繼乏力,以致今年初管理層大變動。

美國迪士尼佔香港迪士尼43%的股份1,表面看來,攤分1至2億港元的賺或蝕,影響其盈利不足0.2%,區區之數,為什麼值得在新聞稿中特別提出來呢?

市民可能不知道,無論香港迪士尼是賺是蝕,美國迪士尼都穩賺,筆者估計金額達每年10億港元。

就算香港迪士尼蝕錢,美國迪士尼依然穩賺。(Getty Images)

各式授權顧問費 令美方穩賺不賠

香港迪士尼的首任市場總監是馬來西亞華人,也是筆者大學的學長,話說樂園開幕前幾個月,舊生會請他來做分享嘉賓,印象最深是他展示了一張園內美國小鎮建築物的照片,請大家猜一猜當中一堵殘舊的牆的成本——答案是100萬美元,是各人估值的10倍以上!

原來從設計、施工到完成後的營運,園內產品、手信或服務的供應商,很多都是迪士尼總部指定或相關的,行規是各供應商普遍都要將收入中約10%付予美國迪士尼作授權費。參考海洋公園的數據,其收入約2/3是門票、1/3是園內消費,以此比例計算,美國迪士尼去年透過供應商間接從香港收到的授權費應有1至2億港元。數額不算高,但好戲還在後頭。

供應商往往要將產品或手信收入的一部分付予美國迪士尼作授權費。(Getty Images)

絕大多數市民不知道,香港迪士尼樂園的真正名字叫「香港國際主題樂園有限公司」 (Hongkong International Theme Parks Limited, HKITP),政府佔57%股權2,是名符其實的「國企」。HKITP以加盟商的身分獲得美國迪士尼授權使用其商標和卡通,代價當然是支付品牌使用費。此外,樂園的營運需要遵守迪士尼所訂的標準,所以作為加盟商HKITP又要另外付管理顧問費。

當年談判籌碼少 費用或佔收入15%以上

品牌使用費加管理顧問費是多少呢?對不起,商業秘密,雖然香港納稅人付出了近300億元的土地平整、基建和建築費用,還免費送出一塊價值連城的土地,但我們都沒有權知道協議的內容。

欠缺官方資料,我們不妨拿一些其他例子作合理的估算,以酒店業為例,一些國際知名的品牌如萬豪(Marriott),希爾頓/港麗(Hilton/Conrad),Best Western等,投資者可以用加盟店的形式使用上述品牌經營,形式和HKITP類近,而使用這些品牌的各種費用加起來,一般會佔酒店收入的10%至13%。

香港迪士尼樂園開幕典禮。(Getty Images)

以此為基數,考慮到1999年董建華團隊在香港經歷金融風暴之後,萬分渴望迪士尼落戶香港,而在主題公園的範疇,能夠和迪士尼競爭的品牌少之又少,可以想像當年香港的談判籌碼極為薄弱,所以筆者相信美國迪士尼向香港收取的各種費用,不會少於收入的15%,甚至可能接近20%。

300億港元基建 + 免費土地 + 每年約10億港元費用 + 累積12年仍然虧損的業務,前景是見頂回落的入場人數和一個在上海的對手。

政府做生意、市民付鈔,值不值?讀者自行判斷。

 

編註:

1及2. 香港國際主題樂園有限公司初期股權分佈,港府佔57%,美國迪士尼佔43%;及後因美國迪士尼注資擴建樂園令其佔比增加,截至2015年財政年度,港府佔53%的權益,美國迪士尼則佔47%的權益。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