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重量不重質迷你盤湧現 政府乃始作俑者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筆者對發展商以「幫年輕人上車」來合理化公司的做法,並且不斷推出低質迷你新盤,本來就難以苟同,個人亦不好此類迷你單位。始終這種迷你單位供應不斷增加,但需求卻有見頂一天,又少了收租客捧場,相信承接力定必轉弱,從投資角度有一定隱憂。
地產小子
迷你單位問題,源於早年政府盲目追求房屋供應量的數字增長。表面上是提高了房屋供應量,實際上卻為市場帶來大量只談數量不談質量的迷你單位。(資料圖片)

文:地產小子

繼尖沙咀牙籤樓 AVA62 的迷你單位,香港的蝸居樓又有新突破。

盲目追求供應量 造就低質迷你盤

俊和的屯門菁雋,hall size 單位,加上潘生的「皇帝都係瞓張床」哲學討論,熱爆全城。不過翻查資料,地契原本規定俊和要發展 140 伙住宅單位,但最終以狂劏 356 伙超額完成,比地契的要求多出 150 %。最細的單位只有 128 呎,連車位面積都不如,令「上車」跟「置業」正式劃上等號,買得到的家跟買得到的車,感覺其實差不多。

迷你單位問題,源於早年政府盲目追求房屋供應量的數字增長。由 2011 年開始,政府在賣地條款中加入「限量」及「限呎」條款,規定批出地皮的最少建築單位數目及建築單位面積不得多於 500 呎。政府批出有下限無上限的「限量地皮」,變相鼓勵一些發展商劏得幾多得幾多。表面上是提高了房屋供應量,實際上卻為市場帶來大量只談數量不談質量的迷你單位。

未來兩年更會是迷你單位落成高峰期。據統計,合共有約 21 個樓盤,超過 6,000 個迷你單位將會應市。根據 2015 年施政報告,政府估算未來五年每年將會有 14,600 個私營房屋單位落成。換句話說,未來兩年 29,200 個落成單位中,迷你單位就佔了市場供應的最少兩成。

迷你新盤無疑會吸引一群手頭現金不足的首次置業人士,滿足他們上樓的虛榮心。但如此大量的迷你單位同期應市,市場一時難以消化;加上在新印花稅例之下,所有非首置稅率已經劃一上調至 15%,非首次置業者的買樓收租客相信亦會考慮到回報率問題,將由此類迷你單位,轉投其他較大的 A 類(實用面積少於 40 平方米)甚或 B 類(實用面積為 40 至 69.9 平方米)單位。

由俊和牽頭發展的屯門菁雋,逾七成開放式單位,主攻年青上車客群。(李彤攝)

迷你盤需求或見頂 投資存隱憂

坦白講,筆者對發展商以「幫年輕人上車」來合理化公司的做法,並且不斷推出低質迷你新盤,本來就難以苟同,個人亦不好此類迷你單位。始終這種迷你單位供應不斷增加,但需求卻有見頂一天,又少了收租客捧場,相信承接力定必轉弱,從投資角度有一定隱憂。所以若然購入這類單位,最好有長期自住的打算。

房屋市場生態是否失去平衡,見仁見智。不過,今日的單身上車客,除非大家打算獨居一世,否則長遠而言總有成家立室的一天。屆時一家幾口又怎麼能夠屈就於百幾呎的車位 size 的迷你單位,很快就會想遷去較適宜居住的生活空間,換樓目標最終依然是面積較大的 B 、C(實用面積為 70 至 99.9 平方米)類單位。

話說回頭,細心研究一手供應,不難發現口碑較好的一些發展商,並無此類迷你盤,推出的單位最少有 250 至 300 呎,發展商高層甚至公開表示,絕對不會推出迷你單位。對於這些價值,筆者頗為欣賞。錢,係要賺,但無謂有風駛盡𢃇,劏到盡一盡,畢竟香港地無論社會經濟很快就一個循環,種下的因,很快便有果。

未來兩年更會是迷你單位落成高峰期。據統計,合共有約 21 個樓盤,超過 6,000 個迷你單位將會應市。(林振東攝)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