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廣東省省長換新面孔

撰文:關慶寧
出版:更新:

2016年歲末,廣東政壇發生重大人事變動,六十四歲的省長朱小丹請辭,由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代理省長職務。
馬興瑞將在即將舉行的省人大會議上,成為三十多年來首位出任廣東省長的外省籍官員。

朱小丹(左)請辭後,由馬興瑞(右)接任廣東省長一職。(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IAEA Imagebank)

改革開放之初,一批重量級老幹部受中央派遣南下,包括習仲勳、楊尚昆、任仲夷、梁靈光等,但只有1983至1985的短短兩年中,由外來幹部包攬第一二把手(省委書記任仲夷、省長梁靈光),其餘時間,都有廣東本地幹部出任其中一職,甚至包攬兩職。近二十年,省委書記由外來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任,省長則由本地幹部出任,已成為慣例。

這種模式是歷史形成的。1950年代,廣東曾發生兩次「反地方主義」運動,方方、古大存、馮白駒等老一輩革命家被打成反黨集團,受牽連者達數萬人,令廣東本地幹部受到極大傷害。此冤案直到1980年代後期才獲平反。有鑑於此,廣東當局一直強調本地幹部與外來幹部的團結,在幹部使用上也尋求平衡。也許正因為如此,此次打破慣例,引起廣泛關注。

此外,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省份,當年鄧小平在廣東點燃改革之火,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內地出現否定改革開放的逆流,鄧小平再次南下,發表著名的「南巡講話」,令改革重上正軌。而由習仲勳、任仲夷起,歷屆廣東領導人都是改革開放路線的支持者和實踐者。正因為如此,人們往往會把廣東省高層人事變動與中央對改革開放的態度聯繫起來。

此次由三年前才空降廣東的馬興瑞(此前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取代在廣東土生土長的朱小丹,就被一些傳媒描寫成「習近平整廣東幫」。不過,這次調整並非針對廣東,例如,重慶市長日前也易人,由曾任兵器工業總公司總經理的副市長張國清接替「六朝元老」黃奇帆。二人此前都無地方黨政工作經驗。很明顯,最近一波人事調動,已打破了以往的不成文慣例,幹部交流的廣度大大拓寛,目的是徹底改變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局面,同時打破各地的團團夥夥,為反腐敗行動掃除阻力。

重慶市長黃奇帆(左)卸任,並由市委副書記張國清(右)擔任代理市長。(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早前已對各省省委書記作了調整,現在調整的重點是省長。在中共體制中,由省長主管財政大權,書記一般不會插手,此種安排俗稱「一枝筆」。習近平要高度集權,就要掌握這枝筆。習近平本人迄今未形成自己的勢力,或者不願意搞自己的團團夥夥,便找一些他信得過的人委以重任。他似乎對來自軍工系統的官員特別青睞,這是因為軍工系統以往與外界隔絕,系統內的幹部與地方官員甚少交流,不會互相勾結,對抗中央。馬興瑞是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來廣東後,先後任省政法委書記、深圳市委書記,一方面熟悉一下地方工作,另一方面,可能是待原單位的巡視結果證明他沒問題,然後才接任省長。

提起馬興瑞,香港人就會想起深圳市光明新區滑坡事故,這一事故造成73人死亡,33棟建筑物被損毀、掩埋,90家企業生產受影響,直接經濟損失8.81億元。國務院定性為重大安全生產事故。馬興瑞率市委團隊當眾躬恭致歉,成為他履新後首次公開亮相。其實,他在當地幹部隊伍中口碑不錯,人們認為他懂經濟,做事雷厲風行,重視效率,但也有人指他喜歡訓人。馬興瑞將是首名擁有博士學位的廣東省長,他的學位是進入官場前寒窗苦讀得來的,不是當官後弄到的。

朱小丹辭職後,省委常委會內的本省幹部就剩下常務副省長徐少華和政法委書記林少春二人了。省委統戰部長林雄來自海南,中山大學畢業,也算半個廣東人。十二分之二點五,本地幹部的比例顯然偏低。不少人關注,外來幹部佔絕對優勢的常委會作出的決策會否「離地」。廣東省委常委本來曾經超過一半是廣東幹部,但這些人太不爭氣了,萬慶良、劉志庚、李嘉,還有朱明國,一個個成了大老虎。盡管如此,培養廉潔奉公、有能力的本地幹部進入領導層,仍是廣東省當局的迫切任務。其實,無論是外來幹部還是本地幹部,只要真心為廣東人民服務,都會受歡迎,最怕有人懷着鍍金心態,一心搞政績工程,甚至趁機撈一把,那就害人害己了。

廣東這塊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歷來有很大的包容性,自1950年代以來,一批批外地人赴粵工作,最終都融入廣東社會。前任省委書記汪洋離職時曾表示:「五年前我首次與大家見面時,曾表示要努力成為一個廣東人。五年後的今天,在我即將離開的時候,如果大家認為這五年我真的融入了廣東,請批准我為廣東人。今天我雖然與同志們話別,但我與廣東、與同志們的感情,將伴隨我的一生。」但願馬興瑞日後告別廣東時,也會有這樣的感受。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