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延長「普教中」,非華語學生跌進更不利的學習環境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審計署日前發表關於語文基金的審計報告,質疑多個資助計劃的成效。備受關注的包括政府在2007年批出的2.25億元撥款,在160所中小學試行六年的「普教中」計劃。
語常會於2012年委託教育大學對計劃進行縱向評估研究,探討普教中是否比以廣東話教授更為有效。儘管該項研究未能提供明確的結論,政府延長計劃至16年,以進行進一步研究。

融樂會從外展工作中,了解到「普教中」為非華語學生製造更為不利的學習環境。(資料圖片)

文: 香港融樂會 

審計報告指語文基金對「普教中」支援計劃欠缺清晰的路向,部分獲撥款的項目在監督和效果評估方面的工作亦未如理想。政府由決定推行「普教中」到決定延長計劃,均沒有考慮同為本地學生但母語非中文的少數族裔學童的學習需要。雖然報告未有在支援非華語學童學習方面著墨,但融樂會從外展工作中,了解到「普教中」為非華語學生製造更為不利的學習環境。廣東話仍為香港現今廣泛使用的語言,要融入香港社會,了解本地文化,無論社交、升學及就業各方面都需要相當的廣東話能力。「普教中」令少數族裔學生喪失唯一學習廣東話的機會。

投放資源在教育上理應是恰當的,因為兒童就是未來。龐大的教育開支本身並不是問題,但重要的是結果及成效。 教育局多年來設立不同支援學習的撥款,包括資助學校和教師支援措施、教育相關社區項目、及研究與發展項目等,均存在低透明度的問題,除了教育局和受資助方,外界無從得知項目的成效。這從非華語學生的中文及整體的學習,為學校、老師、學生和家長提供的支援可見一班。

過去三年,政府自2014/15 學年已花費約6.7億元予中小學實施「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架構拆細現有的主流中文課程學習目標,沒有訂定一個合適少數族裔學習中文的課程。因爲非華語中文課程是校本的,每所學校設定的階段性學習目標都不一樣。老師大多欠缺中文為第二語言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在課程規劃和教材設計上則得不到足夠支援。不少學校現時為非華語學生開設的中文班程度淺易,有學生讀了12年仍只得華裔學生小一、二時的中文程度。教育局一直沒有向公衆詳細地交代實施情況、支援措施、及措施果效,亦不能証明這筆龐大的公帑究竟能否有效提高非華語生的中文能力。

不少學校現時為非華語學生開設的中文班程度淺易,有學生讀了12年仍只得華裔學生小一、二時的中文程度。(資料圖片)

政府今年九月實施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將會把現行對有取錄非華裔學生中、小學的撥款方式套用到幼稚園,「向每間錄取八名或以上非華語學生的合資格幼稚園增撥資源,協助非華語學生打好中文基礎」。教育局尚未解答如何監管中、小學中文學習支援的有效性及運用撥款的透明度等問題,且未能釋除家長對幼稚園會否重蹈覆轍中小學的疑慮。政府應積極跟進非華語學童中文學習支援措施及課程的效用及問責性。

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選舉政綱中承諾每年會增加50億元的教育經常開支,包括增加對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支援。撥款多了,固然是好。但要善用這筆額外教育經費,教育局必須有系統地制訂成效指標及評估準則,以監察撥款的成效和確保有效的運用。例如在學校和教師支援項目中,不應讓學校自行訂定自我評估的目標,以免難以量度。另外,教育局應根據工作指南,為相關的項目進行獨立評估。政府如不能披露個別項目的進度和成效的細節,除了窒礙公眾對撥款的運用進行監督,同時亦令項目以外的學校、教師、家長和關注教育政策的團體缺乏了解項目的渠道,無法把有效的教育方法及支援推而廣之。

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選舉政綱中承諾每年會增加50億元的教育經常開支,包括增加對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支援。(資料圖片)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