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黃子悅:赤化已成教育政策的主線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這些教育政策,在政府媚共的心態下,最終只成為了政府進行赤化、港中融合的工具,而非以本地學生為本。
黃子悅
學民思潮聯同「普教中學生關注組」和「港語學」向教育局請願,表達對人文科和中文科課程諮詢的不滿。(學民思潮提供)

新鮮出爐的財政預算案,大家似乎都集中在曾俊華說了多少次「一帶一路」、「香港人」;但同時間,市民又有否注意到「國民教育」、「姊妹學校」等赤化教育政策,也在預算案中悄悄地出現呢?

 

民政事務局將推動比國民教育更兇的「愛黨教育」?


首先,是民政事務局的開支文件。在開始的簡介部分,便直指「與公民教育委員會緊密合作,在學校以外推廣公民教育,包括國民教育」,有關推動校外國民教育的預算,亦會增加至少兩成。當中「包括國民教育」,與早前中共教育部黨組下達《中共教育部黨組關於教育系統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意見》文件不謀而合,那份文件內容可歸納為五點:

一、深入學習領會「總書記關於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即愛國就必須「愛黨」、「愛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內在聯繫」;
二、宣揚社會主義;
三、高舉愛國主義,培養高校黨外知識分子愛國精神;
四、對香港學生,透過姊妹學校加大「愛國主義教育力度」;
五、宣揚「中國夢」。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資料圖片)

筆者實在難以想像,要在香港推行比2012年國民教育更兇的「愛黨教育」。可是,既然中共下了指令,特區政府、劉江華局長又一向唯命是從,預料將力推校外國民教育。香港人一定要保持警惕,無論校內、校外抑或任何其他方式,都不能讓國民教育借屍還魂;否則,以上看似荒謬的教程,有天可能會從小孩的口中聽見。

 

接着,民政事務局便提到,將會繼續提供額外撥款予「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和「青年內地實習資助計劃」。近年,香港政府為配合大陸的教育項目和港中融合的大方向,巨額撥款予這些「上大陸」的交流、升學或實習項目。民政事務局亦預計來年的撥款,會較往年的修訂預算增加8,570萬元(約兩成),主要用於「舉辦青年發展活動」和「青年廣場運作」等開支上。政府一味配合港中融合,卻無視香港青少年真正需要的活動。青少年並非需要遠在柴灣的青年廣場、上大陸的融合或洗腦交流團,而僅僅是希望政府坦誠聆聽青少年的聲音。

 

教育局推動學校與內地交流 作文化思想統一工具


教育局的文件亦同樣提到國民教育、交流等赤化政策。首先,在國民教育的部分,跟民政事務局一樣,教育局會為學生和老師提供機會參加內地交流計劃。而在下年度,教育局的其中一個撥款項目,是用於為中小學生提供更多內地交流的機會。此外,亦都會以試辦形式 ,為已與內地學校締結成「姊妹學校」的本地學校提供資助,以「進一步推動兩地姊妹學校之間的專業交流」。


可見,教育局也是遵循着港中融合的方向,從軟性教育政策如交流團和姊妹學校入手。「姊妹學校」在那份中共教育部文件亦有出現,其功能在於讓中港學生在學習中互相交流認識,來推動國民教育。非常可悲,但也是現實——香港的教育政策完全向大陸傾斜,不以香港學生為本,只為完成文化、思想統一的工具。

教育局亦會繼續開發學與教資源套和試題庫,「加強高小和初中的《基本法》教育」。早前教育局推出的新版《基本法教材》,內容錯漏百出、立場偏頗。當中包括:

一、要求學生在人大「8.31框架」下設計「普選」方案;
二、把中港兩地描繪為與君臣相近的「監督與被監督關係」;
三、聲言「港人治港」由人大授權,形容香港「直轄」港澳辦,而權力亦由港澳辦「授權」;
四、指中央對港擁有「全面管治權」,高度自治權不能「簡化為除國防、外交外,中央什麼都不能管」;
五、提出「三權配合論」:即行政、立法和司法機關既互相制衡,也能互相配合,「三權分立」在此教材中完全被抹去。

如此歪曲事實、跟《白皮書》如出一轍的教材,是香港人絕對無法接受的。教育局名義上力推《基本法》教育,實際上教的卻是《白皮書》和一連串謊話。

(李孫彤攝)

借語常會暗推「普教中」


此外,是次預算案雖沒有特別增加「普教中」的撥款,卻「陰濕」地保留了灰色地帶:「教育局繼續與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協作,為各主要學習階段的語文教育提供支援,並改善社會整體的語文能力」。

 

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簡稱語常會,是關注語文教育及運作語文基金的公營機構,專門就語文教育的政策向政府提出建議。語常會從2008年起,推出《協助香港中、小學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計劃》,提倡將普通話取締廣東話作為中文科教學語言,並從其轄下的語文基金撥款兩億元,資助中小學推行「普教中」,為期4年。

 

在2013-14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中,政府更向語文基金注資50億元。撥款時對於該50億元的用途描述頗模糊,只概括為「為各式各樣的語文學習計劃和活動,提供長遠而且穩定的財政支援」、「提升香港市民的中文(包括普通話)及英文水平,作出較長遠的規劃。獲注資後,語常會一方面持續資助一些值得推行的兩文三語項目,另一方面提出新的重點範疇及計劃,以應對社會急速的轉變及嶄新的訴求」。

 

雖然並沒說明語常會需如何分配這筆撥款,但在政府大力支持「普教中」的情況下,這筆巨款有一大部分很可能會用於推廣「普教中」、普通話教學等範疇,當中的「長遠計劃」相信亦包含「普教中」。「現時普教中計劃主要由語常會推廣,為各主要學習階段的語文教育提供支援」,說得動聽,實情卻是繼續力推普教中。

 

為何教育局不敢白紙黑字寫上「普教中」呢?難道教育局也知道「普教中」在香港吃力不討好?還是在多份報告中得出學習成效為負面的結果呢?我們確切肯定的是,當多位學者、報告、媒體調查都指出「普教中」的成效低,甚至連教育局亦曾在其官方網站承認:「目前仍未有確實證據,證明以普通話學習中國語文的學生的一般中文能力會有所改善。其中兩項研究發現,以普通話學習的學生的中文能力,與以廣東話學習的學生並無分別,甚或表現更差。」既然「普教中」對語文學習沒有幫助,仍照樣「硬推」,就只能說明當中包含政治目的了。

(資料圖片)

最後,就是配合「一帶一路」的政策——「促進香港發展為區域教育樞紐」,包括推出獎學金,吸引「一帶一路 」地區的學生來港升讀大學。還有「金融青年匯」暑期實習活動,支持更多學生到北京的金融機構實習;和「滬港金融專業大學本科生交流及考察計劃」,讓香港學生了解內地金融市場。然而,對於本地即將升讀大專的中學生,政府可沒那麼「闊綽」,只撥款9億6千萬元的計劃來增加自資學位,令人非常失望。

 

教育一直是政府經常性的開支,在來年的開支預計為750億元,佔政府經常性開支的21.5%,在10年間增加了7成。然而,這些教育政策,在政府媚共的心態下,最終只成為了政府進行赤化、港中融合的工具,而非以本地學生為本。政府今次「揼大水喉」,有多少是真的面向本地學生、面向香港這個地方?想到這裏,實在令人黯然。但也因此,我們更不能放棄,必定要守住我們的下一代,不能讓這些赤化教育政策劍指學生。

 

【編按:作者為學民思潮發言人。】

(本文為讀者投稿,投稿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