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粵港澳大灣區的廣東考量

撰文:何亦文
出版:更新:
馬興瑞向大灣區規劃設計者提出這項要求,真正的目的很可能是希望借大灣區要求中央取消某些限制,官方常用的說法是「先行先試」,如廣東「十三五」規劃中就有「爭取國家支持開展技術移民制度試點」的表述。
何亦文
廣東省省長馬興瑞。(資料圖片)

張德江昨天(5月9日)在澳門重申,已為香港、澳門搭乘國家發展快車開闢「VIP貴賓通道」,粵港澳大灣區應當是他所說的「發展快車」的主要內容之一。上周三(5月3日)廣東召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研究課題匯報會」,匯報方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省長馬興瑞率廣東一批高官聽取匯報。這個會議表明粵港澳大灣區,已由概念轉入具體規劃。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是一家頗具政府背景的官方智庫,2008年曾培炎卸任國務院副總理後轉任該中心理事長。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董建華、央行行長周小川等政界要人擔任該中心顧問,顯示這家智庫在中國不可小覻的位置。

身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的張曉強出席了這次會議,表明該中心對這項規劃的重視。今年65歲的張曉強是「粵港澳基建通」,他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時,主管包括港珠澳大橋等內地與香港大型基礎設施的協作。

該中心的網站顯示,今年3月這間智庫已經完成一項題為《借鑑國際一流灣區經驗 謀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研究報告,上周的「匯報」可能以此報告為基礎藍本。

從這次匯報會僅為470字的新聞稿很難看到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內容,不過馬興瑞要求課題組「以最大限度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暢通為主要目標」;張曉強「充份發揮香港、澳門的比較優勢」的言論可以作一些推測。

馬興瑞強調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暢通,是過往中央提出的粵港融合方向的具體化,也是國際各大灣區的成功經驗。怎樣實現暢通?就人流而言,港人前往內地沒有障礙,廣東居民赴港可以自由行方式,但每次都需要向當地公安申請簽注。深圳居民原本可享受一簽多行的便利,但在反水客行動的壓力之下取消。

港珠澳大橋完成後,粵港兩地大型基礎建設幾乎沒有新工程的空間。目前物流流通主要受阻於「非物理」障礙,比如港珠澳大橋雖然一橋聯通三地,但卻可能在同一座大橋上出現三個海關。始於2003年的CEPA目的方向是拆除內地邊界,即對港澳的服務市場開放,這項協定幾乎年年更新,意味著年年拆除貿易邊界。2014年粵港簽署服務貿易自由化協定,標誌著廣東對港澳的服務市場基本沒有外部邊界。然後,CEPA實施十餘年後,粵港澳合作出現逆向的傾向,這和香港社會「去內地化」思潮有著直接關係。

曾為中央部委要員的張曉強提醒廣東「充分發揮香港、澳門比較優勢」,可能是廣東在大灣區規劃中本能地多考慮本地,忽視了港澳。香港的比較優勢是什麼?其中之一是順暢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馬興瑞向大灣區規劃設計者提出這項要求,真正的目的很可能是希望借大灣區要求中央取消某些限制,官方常用的說法是「先行先試」,如廣東「十三五」規劃中就有「爭取國家支持開展技術移民制度試點」的表述。再如內地對互聯網的控制越來越緊,已經影響到貿易、投資、研究等多個領域,馬興瑞提出信息流暢通,是不是廣東希望中央給予「網開一面」的局部特殊政策?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