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一帶一路」為什麼沒有李嘉誠?

撰文:何亦文
出版:更新:

「萬邦來朝」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落幕,身兼全國政協副主席的梁振英高調「破格」獲得大會發言機會。
儘管他強調香港在這個改寫歐亞版圖的倡議中扮演「超級聯絡人」角色,但從會後公布的270項成果清單中,看不到香港在其中的任何位置,更沒有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便開始大舉海外投資的「超人」李嘉誠任何蹤影。

這位在海外投資幾乎沒有失手的老人,從來沒有將自己的商業活動與「一帶一路」聯繫在一起。(資料圖片)

關於「一帶一路」,李嘉誠先生的評論是正面的。去年8月他明確表示,香港經濟長遠將受惠於內地「一帶一路」長期發展策略帶來的機遇。今年3月香港特首選舉剛剛落幕,便傳出李嘉誠旗下的長和與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美國私募基金KKR等對手,爭購估值高達60億英鎊(584億港元)的英國通訊設備公司Arqiva的消息。不過,這位在海外投資幾乎沒有失手的老人,卻從來沒有將自己的商業活動與「一帶一路」聯繫在一起。
 
早在2010年長江基建就以91億美元購買下英國電網公司,當年2月又將奧地利第三大移動通信公司收入囊中……至今,李氏商業地圖的海外版圖已遍及歐洲、北美,其中在英國的投資被形容為「買下了整個英國」。按理說,中國推行「一帶一路」,拜李嘉誠為「先生」本應順理成章,他加入其中也是「不謀而合」。不過,有評論在梳理李氏父子的海外投資路線圖後得出的結論是:李嘉誠信奉的是在商言商以及資本利益最大化,他熟稔的是以法治為基礎的自由市場、以契約精神核心的貿易規則。
 
反觀中國這次簽署的成果清單,與蒙古等國家的合作諒解備忘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國際組織的合作文件,中國與巴基斯坦、柬埔寨、阿富汗等眾多貧困、恐怖勢力活躍國家達成的工程項目協定,項項舉動都是國家行為,涉及的國家多與法治、自由、公開透明相距甚遠,德國、瑞士在270多項清單中出現實屬鳳毛麟角。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曾表示,「一帶一路」是開放、包容的區域合作倡議, 不是地緣政治的工具。但是習近平在闡述中國外交時經常講的是建立「新型國際關係」,其中是建立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秩序。
 
如果說美國在二戰後向其它國家輸出自己的政治經濟模式,那麼中國今天則是在全球化、「互利共贏」旗幟下,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輸出以發展為中心的「中國模式」。譬如「一帶一路」論壇的主題設置涵蓋基建、產業、經貿、能源、金融、人文、環保和海洋等八個方面,遠遠超出修路架橋、建發電廠,被外界所認為的過剩產能輸出。
 
一個試圖塑造「中國版」的地緣政治版圖、構建新的國際秩序;另一個在商言商、追求資本利益最大化、無視「機遇」,「一帶一路」見不到李嘉誠身影的原因就在這裡 。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