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中醫講師蔡嘉傑醫得又打得 洪拳跌打師承黃飛鴻妻嫡傳弟子

撰文:蕭博禧
出版:更新:

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教學科研部二級講師蔡嘉傑,獲校方頒發「傑出新晉教員教學表現獎」。他形容自己不是個很會「社交」的人,原來是「學霸」,在學歷上之廣——六個學位、三個專業資格,令人咋舌,原來讀法學、工商管理等,在他的經歷中,都與中醫有關連,他尚在修讀的港大公共衛生碩士學位。

蔡嘉傑的中醫資歷修自浸大中醫院,而學中醫三大療法之一的「中醫骨傷科」,即俗稱的跌打,原來是師承黃飛鴻夫人莫桂蘭嫡傳弟子李燦窩師傅。李師傅在他就讀中學當書記並教授洪拳,見入室弟子讀中醫,即向他傳授莫桂蘭跌打醫術。

+1

讀不同學位拓闊思維 盼知識貢獻中醫發展

35歲的蔡嘉傑單是學歷,已令人「嘆爲觀止」。他在浸大取得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榮譽)理學士學位,及哲學博士(中醫)學位;此外他還有法學學士學位、中風及臨床神經科學理學碩士學位、教育學碩士學位、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亦考獲中國整脊醫師牌照、催眠治療師、綜合調解員等資格,現正修讀公共衛生碩士學位課程。

作為中醫,卻擁法學及工商管理學歷,一般人看來與中醫可謂「風馬牛不相及」。蔡嘉傑解釋,他現教授的「醫學倫理學」,這學科除牽涉良知,很大部分涉及法律,而醫生日常面對病人,無時無刻都有法律責任。因此他認為法學資歷有助他教學時「更肯定」,避免誤人子弟。

至於工商管理學,蔡嘉傑提到讀研究生時曾開診所,投入社會後亦見過不同管理風格,他指工商管理學有助中醫研究調查。他相信隨中醫發展,需落實更多管理模式,他希望自己的知識可對中醫法律和管理發展作出貢獻。

讀港大公共衛生碩士課程 聽梁卓偉教如何權衡醫療政策

蔡嘉傑表示,他讀港大公共衛生碩士學位課程原意想提升研究水平,而政府抗疫專家顧問團之一的港大醫學院前院長梁卓偉剛好是課程其中一個老師。他指梁卓偉教學時分享不少醫療政策及權衡安排措施的考慮,又提到作爲醫生給予意見固然只從醫學角度,不過在思考時也要更廣泛,這正是他修讀不同學位給予他的思考模式。

蔡嘉傑(上排右二)於2015年獲得博士(中醫)學位,並與其他同年大學或碩士畢業的中醫傳承弟子,與李燦窩師傅(下排右一)在武館內合照留念。(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提供)

先跟李燦窩師傅學洪拳 再獲授莫桂蘭跌打醫術

要形容蔡嘉傑,以文武雙全四字最合適不過。除擁豐富知識,蔡嘉傑亦學過洪拳,更是黃飛鴻跌打醫術傳人。跌打這門中醫學很多時與武館息息相關,蔡嘉傑解釋,過去不易看醫生,而練功夫難免與館内外有切磋,受傷後總要處理,故有「未學功夫先學跌打」一說。

談及與黃飛鴻夫人莫桂蘭嫡傳弟子——李燦窩師傅的相識,他憶述李師傅在他就讀中學當書記,並教授洪拳。他在中學時對中國武術有濃厚興趣,因緣際會跟隨李師傅學洪拳。後來他讀中醫,方知李師傅是會看症看跌打的中醫師,李師傅知悉他學中醫後,向他傳授莫桂蘭跌打醫術。

蔡嘉傑續指,跌打在中醫學叫「中醫骨傷科」,屬三大療法之一。他雖沒教授這科,但在臨床教學上會提示學生不斷思考最佳療法,告訴他們除用藥外,使用推拿手法或有更佳效果。被問到各跌打門派有何不同,蔡嘉傑稱是「慣性」,指他們起效上或有時差,但最終目的都是治病。他以鐵路線作比喻,舉例由金鐘站到九龍塘站,既可經荃灣線轉觀塘線,也可選擇東鐵線。

蔡嘉傑說:「如果下下想依賴人地(西醫),我未必做得咁好。」(張浩維攝)

秉持「能中不西」原則 頭痛不應只開必理痛

翻查過往專訪,蔡嘉傑說過他一直秉持「能中不西」原則。今日再問他何解有這想法,他稱「很簡單,因爲我係個中醫師」,又坦言「如果下下想依賴人哋(西醫),我未必做得咁好」。

他舉例指,感冒病人會有各種症狀,如讓病人先食西藥再處方中藥,他會懷疑這代表在中藥上的思考「未必咁對症」。「可能會好求其咁開銀翹散,反正個個喉嚨痛都食」,他形容這態度會忽略患者除喉嚨疼外可能有表寒,理應替患者「壓表寒,再清内熱」,從而導致治療效果未達中醫最高水平。

蔡嘉傑認為用西醫方法可以很簡單,「頭痛?Panadol(必理痛)囉。」但中醫單頭痛也細分外感、内傷、寒、熱、虛等,而人會慣性思考簡單方法,很容易就不思考中醫如何做得更好,因此一定要對自己有要求。

受恩師影響投身教育後輩

蔡嘉傑2006年入讀浸大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理學士課程,2011年本科畢業,2015年博士畢業,2018年起擔任講師。談到自己爲何投身中醫教學,他提到最初讀中醫時希望處理更多臨床事務,不過後來被兩位充滿教學熱誠的老師影響:李敏教授及張清苓博士。

蔡嘉傑回憶,讀中醫學四年級時(舊制讀5年)與李敏教授有許多交流和合作;因要準備畢業論文,又常與指導老師張清苓討論,期間他感香港中醫教育傳承有斷層,留意到儘管許多中醫師從國内放棄高級職位來港教學,但香港缺乏本地培育及較年青的中醫師。他了解到在香港要投身教學需有研究生資歷,故萌生讀博士課程後投身教學的念頭。

學生正在課程「實用中醫急診及輔助醫療導論」課程中學習如何處理脊髓受傷。(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提供)

提出要加強發展中醫急救學

蔡嘉傑在投身教學後,在2020年起開辦「實用中醫急診及輔助醫療導論」課程。他表示,當初設計這個課程,除了因為有學生向他反映希望學習急救知識,也原於他參與醫療輔助隊15年的經歷。他表示,從中接觸到不少西醫急救知識,發現許多基本醫院前急救知識不論中西醫都未必涉獵太多。他解釋中醫雖有「急診學」,但較集中在醫院内的急救,對院前處理有「空缺」;至於對西醫而言,院前處理屬救護負責範疇,西醫課程較少護理技術訓練。

蔡嘉傑認爲,中醫越來越受重視,加上中醫醫院將落成,相信市民對中醫的院前急救處理會有要求。

+1

倡中醫仿西醫設晉升階梯

談及中醫出路問題,蔡嘉傑指中醫發展時間較短,在1998年始有本科課程,到2000年才有註冊制度。他形容中醫發展路徑不清晰,是「摸著石頭過河」,指現時出路可分教育、臨床及科研,但他們都有不同程度的飽和現象,而選擇出路要看能力和興趣。蔡嘉傑認爲,長遠要靠政府和業界釐定像西醫一樣,較規範的的晉升階梯,他認爲這對行業發展及留住人才非常重要。

有關未來目標,蔡嘉傑指人不知何時會離開崗位,他在教學上與師傅李燦窩一樣,秉持「一定唔會留底」原則。他提到自己年齡雖不大,但無時無刻都在培育下一代,希望學生在某日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