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末的女武神|模仿動物風格 Kalaripayattu傳說源自濕婆戰舞

撰文:司馬麤
出版:更新:

Netflix動畫《終末的女武神》的原作漫畫,因為講及印度毀滅之神濕婆,被日本相撲手打到斷掉3隻手身受重傷(勝負大家自己留意),被印度網民指侮辱了他們的神祇,最終動畫要在印度市場下架。這位印度破壞之神濕婆,不但在印度人民的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甚至相傳印度武術卡拉里帕亞特(Kalaripayattu)也是受祂啟發而誕生!

Netflix動畫《終末的女武神》中的濕婆。(Netflix)

濕婆(Shiva)是與梵天和毘濕奴齊名的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為印度教毀滅之神,印度哲學中「毀滅」有「再生」的含義,故祂也擔當創造(轉化)的職能,相傳由吠陀時代的天神樓陀羅演變而成。濕婆擁有改變外表形相的能力,故其形態多樣,但後世較常以祂的五面三眼四臂形象示人,據傳說祂終年在喜馬拉雅山上修行,擁有強大的戰鬥力,而且多才多藝,是印度舞蹈的始祖,因此又被尊稱為「舞神」。

相傳印度武術卡拉里帕亞特源自濕婆的戰舞。傳說守護神毘濕奴的第六個化身Parashurama(羅摩)是濕婆的學生,他師從濕婆學習戰舞並獲得一把戰斧,由當中技術創立了流行於印度北部主力用兵器戰鬥的卡拉里帕亞特(又名Vadakkan Kalari);而另一支流行於南印度,主張赤手空拳的卡拉里帕亞特(又名Thekkan Kalari)格鬥術則由Agastya所創立,相傳Agastya師承印度教戰神Murugan(又名Kartikeya ),而Murugan則從他父親濕婆身上盡得武藝真傳,所以印度傳統武術Kalaripayattu的源頭,可以追溯與濕婆傳說有關。

印度破壞神濕婆雕像。(Wikimedia Commons)

卡拉里帕亞特是一種仍然流傳於世的印度古老武術體系,源自於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Kerala),估計有長達二千多年的歷史。在公元六世紀經過泰米爾三國戰爭後,卡拉里帕亞特便發展至現存的形式——兼具打擊、踢擊、摔撻、象形、兵器及醫療的武術系統。「Kalari」一字最早出現於泰米爾商堪文學(Tamil Sangam Literature,300BC - 300AD)中,用以形容「戰場」或「格鬥場」。在泰米爾語中,「Kalari」是「作戰、格鬥」的意思,而Payattu(a)是「學習武藝」的意思。 在商堪時期,泰米爾三國(朱羅,哲羅,潘地亞)混戰,每位戰士都經常進行常規軍事訓練、馬術和馭象術。他們專注於一個或多個兵器,包括矛、劍、盾牌和弓箭等。所以一般認為商堪時期的戰鬥技術是卡拉里帕亞特最早的前身。

+1

【延伸閱讀】

印度傳統大打出手的節日:千人長棍互毆求祝福終釀50人傷2人危殆

佛誕|佛門如何跟武術連上關係 少林武功成於隋唐散軼於民初

卡拉里帕亞特的武術技術內容:

卡拉里帕亞特包含了不同的技巧:身體活動(Mei Payattu)、木棒搏擊(Vadi Payattu)、擊劍搏擊(Val Payattu)、空手搏擊(Verum Kai Prayoga)及卡拉里治療等。在學習卡拉里帕亞特時,第一個練習會是身體活動,以鍛鍊習者的身體操控、柔軟度、協調性、肌力等。當中包括了一些馬步和姿勢的組合,作為武術的基本功。它們一般共有8種,都以動物為名,包括雞形、野豬形、馬形、獅形、蛇形、貓形、象形與孔雀形。每種的風格與傳統差別很大,不僅姿勢的名稱不同,就連應用和解釋亦有不同。 每一種姿態都有自己的風格、活動機制、功能和效能。

搏擊訓練包括動作演練及口訣指令(Vaythari),不同口訣指令有著自己的節奏,導師通過它調校演習者的動作。每階段有8-16場的對打練習。在木棒搏擊上,不同階段會使用不同長度的棒,涉及不同防禦和攻擊技術。再接著便會涉及使用劍、盾、柔劍(Urumi)、矛(Kuntham)和匕首(Kattari)。屆時會有多於兩名習者同時操練。兵器搏擊的目標區域是頭部、胸部、背部、胃部和膝下部份。徒手練習是一種不使用武器的技術。通過演習,鍛鍊習者集中力、靈活性、力量及體質來對付武裝對手。

有人說卡拉里帕亞特是亞洲武術之母,據傳說佛教僧人菩提達摩在公元 6 世紀從印度南部旅行到北部,直到喜馬拉雅山,他還教過少林僧侶等。從那裡卡拉里帕亞特​的元素進一步傳遞到東方,植根在其他地區的武術傳統中。

武圖App2

你一定好奇的「印度八大兵器」,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