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塔士」與新界鄉紳畀面派對背後的吉慶圍故事

撰文:趙鍾維
出版:更新:

1925年5月26日,星期二,下午四時半,總督司徒拔(又譯史塔士)現身吉慶圍,出席鐵門重奠儀式,村民奏樂燃炮,好不熱鬧。在這場港府與新界鄉紳的「畀面派對」背後,是新界鄉紳自〈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以來與港府修復關係的長期工作成果。

吉慶圍入口。(WikiCommons)

事件主角「吉慶圍」是一座超逾500年歷史的「名城」。據學者宋學鵬指,該處的房屋由鄧伯經等始建於1465至1487(明成化)年間,圍牆(83.8米x 88米)及護城河則由鄧珠彥與鄧直見等建於1662至1721年(康熙)——抵禦明末清初日益猖獗的盜賊。這圍牆屬青磚牆,以大麻石為牆基,高約18呎,四角有炮樓(高7.62米),入口處置連環鐵門——也就是引言中所說到的主角。

吉慶圍鐵門;《香港的歷史與文物》書影。
新界圍村空間設計;《中國客家建築文化》書影。
新界圍村空間設計;《中國客家建築文化》書影。

至於事件,要回到1899年中英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說起。專條簽訂後,香港總督與兩廣總督原商定於1899年4月17日交接新界,但英國外交部則自行計劃2月份接管新界。3月27日,港督卜力派遣警察司梅軒利前往「新界」勘察,準備搭建席棚舉行接管儀式,但遇上頑固反抗。28日,梅軒利主持的屏山大埔滘山警察總部的工棚都無法搭建,甚至引發警民衝突。兩廣總督譚鍾麟就鄉民反應上奏:「新安民風強悍,租界內村莊不下萬戶。食毛踐土,二百餘年,一旦聞租與英國管轄,咸懷義憤,不願歸管。」

事件中的主角之一,錦田鄧族在後來聲稱不知清廷與英國訂立條約,才會堅持據守吉慶圍,抵抗英人,但事實並非如此。1898至1899年間,以鄧氏為首的五族(鄧、文、廖、彭、侯),已在鄉紳帶領下動員宣傳戰,策劃反對英方佔領,糾集鄉民逾十萬。何東爵士向港府的報告指:「(錦田)村民有意進行募捐,反對英國統治。不久前,該村長老召集鄰村長老開會,還說如果各村支持抗英,有錢出錢,(錦田村)願意填滿不足之數。」另一報告又指:「如果土地被沒收,錦田勢將舉事,他們已募到一大筆基金。」英國接管特別專員駱克的報告、《有關鄉紳長老之保密名單》中,元朗區中共列了21人,鄧姓父老佔18人,當中不乏鄉長、村長。其中最堅決主張武裝抗英的,則為廈村的鄧青士與鄧國林。這些港府報告,都反映了當年的鄧氏,相當「勇武」。

3月29日,廈村、屏山兩鄉父老在廈村鄧氏宗祠召開會議,兩鄉均表示反持英方接管。翌日,元朗各鄉父老在舊墟大王古廟附近的東平社會學開會,參加者包括屏出、廈村、錦田、八鄉、十八鄉及屯門等,決定向深圳河以南的鄉廣發抗英揭帖:「英夷正欲入吾領土,吾等村戶面臨滅頂之災。我全體鄉民須熱忱奮起,予以武力抗擊,一致行動。」

夏村鄧氏宗祠;《深港關係史話》書影。

面對新界鄉紳行動,港督卜力親赴廣州,要求兩廣總督譚鍾麟介入。其後,譚鍾麟派人到新安縣,「傳諭紳士,妥為開導,並兩次出示曉諭,毋得生事。」可是,鄉紳仍在4月10日在元朗召開會議,並成立太平公局,統一指揮抗英,召募壯丁、籌集資金、購儲彈藥,並向深圳東平局求援。廈村長老鄧儀石更曾到廣州親向兩廣總督控訴,希望得到官方支持。

4月15日,梅軒利與伯加上尉率領一連士兵前往大埔期間,遇到突襲,其後雙方衝擊不斷,英軍攻佔鄉民據點,搜出一面寫有「太溪奉先團練——文」的旗幟。4月16日,鄉民再次佔領大埔山頭據點,炮轟大埔英軍兵營,據說深圳河以北及東莞縣有多達2000多人助戰,英國損失慘重。但英國很快就收復失地,英艦漢伯號及孔雀號停泊大埔碼頭。英軍開始攻入錦田,最後在18日炮轟及攻陷吉慶圍。據《風雨故人‧吉慶圍鐵門紀事》:

英軍在石頭圍之戰以後開往錦田,將吉慶圍團團封鎖。圍中的鄧氏族人憑堅據守,四座炮樓土炮猛轟,圍牆四周的槍孔萬彈齊發,拒敵於鐵門之外。陰險狡詐的侵略者使出了「聲東擊西」的毒計,以猛烈的火力佯攻鐵門,而在背後架起浮梯,跨越護城河,由工兵運載強力炸藥,在東北角牆身挖孔鎮人,炸開洞口,破圍而入。吉慶圍村民英勇抵抗,與英話回歸軍展開激烈的巷城,三街十巷,鮮血飛濺,橫屍枕藉。據當地故老相傳,吉慶圍當時只有30多戶人家,而死難的男丁達六七十人之多,有些甚至全家被殺。英軍人室姦淫擄掠,無所不為,圍村裏頻頻傳出老弱婦孺淒厲的哭喊,不知有多少被強姦的婦女披髮跣足,懸樑自盡。 吉慶圍村民在異邦入侵之際,以一個圍村的有限力量敢於抵抗強敵,寧死不屈,其愛國保土的忠肝義膽,感天撼地!英軍在錦田肆虐之後,還將吉慶圍、泰康圍的連環鐵門掠走,由輔政司駱克獻給了港督卜力。
《風雨故人‧吉慶圍鐵門紀事》
英勇祠。(網絡圖片:然諾李政傑的博客)

而領導這場「抗戰」的重要人物鄧儀石先生最後被迫離開元朗,移居香山石岐,後才遷回新安西鄉。在離開鄉時,他寫了一首詩:

<center><b>河山割裂劇堪悲,為避蠻氣始徙岐。<br> 太息衣冠文物地,一朝瓦解屬番夷。<br> 極目鄉關何處是?茫茫東海去雲翻;<br> 滾滾狼煙何日淨?那堪回首九龍灣。</b></center>

英軍以重炮轟圍,攻陷吉慶圍後奪去鐵門,並運至蘇格蘭。1924,鄧族鄉紳鄧伯裘等請求港督司徒拔發還鐵門。1925年,英方終於歸還鐵門,司徒拔舉行開幕啟用禮,鄧族立碑紀念(日治時被日軍移走),才有了這場「畀面派對」。

溯我鄧族,符協祖,字符協,為鄧漢黻公曾孫,自宋崇寧間由江右宦游到粵,卜居是鄉之南北兩圍。後因子孫繁衍,於明成化時設立吉慶圍、泰康圍,分居斯土。兩圍四周,均深溝高壘,復加連環鐵門。想前人立意,實欲鞏固吾圍,以防禦雀符耳。迨前清緒己亥,清政府將深圳河之南隅與英國。斯時清政府未將明令先行頒布,故當英軍到時,各鄉無知者,受人煽惑,起而抗拒,我圍人民恐受騷擾,堅閉鐵閘以避之。而英軍疑有莠民茂匿在其問,遂將鐵門攻破,入門時方皆是良民婦女,無薄待情事,姑將兩圍鐵門繳玄。現二十六傳孫伯裘代表本圍人眾,稟呈港府,蒙轉達英京,將鐵門發還,照舊安設,以保治安。所有費用,由港政府支給,又蒙史督憲親臨敝村,行奠基禮。足見英政府深仁大德,亦為表揚吾民對英政府之誠心悅服耳。特銘之於碑,以誌不忘云爾。乙丑年閏四月初五泐。
碑文

不過,回到 1899 年,在「戰爭」過後搜出的旗幟中,還有下圖所示的「歸順良民」旗,勇武背後,鄉民還是另有準備,正如他們在20世紀初的務實表現。

參考資料:
〈鐵門重歸吉慶圍〉
《香港古今建築》
《明清兩朝深圳檔案文獻演繹‧第四卷》
《香港的歷史與文物》
《翰苑辨異》
《風雨故人‧吉慶圍鐵門紀事》
《深港關係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