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台灣歷史教育改革 倡中國史併入東亞史

撰文:趙鍾維
出版:更新:

台灣「12年國教社會科領域課程綱要草案」(下稱草案)出爐,焦點集中於中國史將放在東亞史脈絡討論。台灣教育部表示這只是草案,但草案中疑似去中國化的內容,已引起社會討論。

台灣現時的高中歷史課程分為四冊,中國史、世界史、台灣史合佔一冊。由傳媒披露的「草案」,則不再明分內容,而是分出三個分域,各佔2個學分。根據台灣去年 9 月組成社會領綱研修小組,於今年 5 月送到課發會,預計明年初完成課發階段的研修,並提報至教育部審查。

草案最具爭議,是「台灣分域」要放棄過去以漢人為主軸的思維,強調台灣是多元族群,更要將原住民族群獨立成項,要學生「了解當代原住民族的處境與權利伸張」。草案更要求學生深入了解台灣地位與國際形勢、日治時期的政治、社運、戰後民主化等領域的關係。

除去漢族史觀外,去中國化的傾向也備受注意。第二分域「中國與東亞的歷史交會」,與過去要求詳研中國歷史有別,新分域要求學生認識華人在世界、特別是東亞上的挑戰、合作與交流。其中最具體的體現,則在於歷史科會大減資料性內容,尤其在強調要做到略古詳今,主軸則會放在台灣近五百年歷史的發展。客觀效果上,長遠將會徹底改變台灣下一代的歷史觀,令本已薄弱的中國觀更受挑戰。

至於第三分域是「台灣與世界」,強調世界主流文明、包括伊斯蘭文化的發展與擴張,對台灣的影響。

這條草案未來還要經歷課發會、公聽會及課審會等等程序,到最後會變成怎麼樣,值得大家繼續關注。

更須留意的是,中國大陸方面對於台灣政府有這樣的舉動,會有怎樣的反應。大陸現時已經有媒體把台方這次草案解讀成「割斷兩岸同胞的血脈聯結」,是「去中國化的台灣分裂活動」。

事實上,將國族史放在區域史上去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德國的歷史教育就是放在歐洲史的框架上去教。但這種行為背後往往有着顯著的政治目的,德國就是要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吸取教訓,台灣去中國化的歷史教育,政治目的是怎樣的?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