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MAICS ✕ HK01 】培育「鴨兔」新物種:馮峰觀念藝術二十年

撰文:謝賢鋒
出版:更新:
你看到的是甚麼?

 

你知道嗎,有個新物種,名字叫「鴨兔」?

著名奧地利哲學家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在《哲學研究》裡,引用了這幅誘發視覺錯覺的含混圖像,指出人們觀看活動中包含了兩種情況:第一種,看到兔子並且一直看到兔子,反之則只看到鴨子;第二種,閃現,即圖像被交替地看作兔子和鴨子。藉助鴨兔圖,維根斯坦旨在說明,一個圖像或一個語詞的含義不是固定的,其實包含著多個面向,但人們往往由於單一傾向,而僅僅將一個面向誤認為圖像或語詞的全部意義,隨即引起各種圍繞意義混淆而產生的謬論與爭辯。

 

維根斯坦《哲學研究》中的簡化圖案

 

藉助現代心理學對含混圖像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觀看,不僅僅是看那麼簡單,能看到甚麼,不能看到甚麼,更是由觀看者所持觀念所決定:倘若觀看者預先具有兔子的觀念,他就更傾向於首先看到兔子,認為這是一幅兔子圖像;也就是說,觀看者所看到的,與圖像本身未必完全等同。既然先入為主的觀念深深影響了人們的觀看活動,那麼我們能否鍛煉出不僅看到兔子或看到鴨子、而是看到圖像本身鴨兔並存的含混性的觀看方法?既然觀念制約著人們對世界的理解,那麼,如何鬆動固有觀念,創生出能夠重塑理解框架的新觀念?

帶著維根斯坦的鴨兔圖啟程,以實驗藝術結合視覺經驗與思想觀念,馮峰在他的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二十年實踐裡,不但精心飼養一個名為「鴨兔」的新物種,更培育出不斷顛覆常識、催生新觀念的工作方法,以其破格、矚目而又耐人尋味的藝術與設計作品,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中堅力量及中國南方重要的藝術家。

這次講座提供了難得機會,讓我們和這位重要的中國當代藝術家、當代藝術資深教育者、深圳華·美術館館長面對面交流。馮峰教授不但會為大家講述主要作品的創作理念,分享二十年的藝術實踐經歷,更歡迎與主持人彭麗君教授以及廣大聽眾交流互動,增進粵港兩地文化藝術界的相互參照與彼此理解。

 

活動時間:早上10時30分至中午12時30分
活動日期:2019年3月30日(周六)
講者:馮峰教授
主持:彭麗君教授
場地:香港中文大學 利黃瑤璧樓四號演講廳(ELB LT4)

按此連結報名

 

講者|馮峰

馮峰,1967年出生于中國東北,1991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生活工作於廣州。  現任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實驗藝術系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實驗藝術藝委會委員,深圳華· 美術館執行館長。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中堅力量及中國南方重要的藝術家,馮峰多年來進行當代藝術、實驗設計、建築及寫作等多個領域的跨界藝術創作。藝術作品曾在中國、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韓國、日本、挪威等多個國家展出,並在巴黎、北京、廣州、深圳、香港、上海等地舉辦個人藝術展覽。他也是2010年西安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標識性建築紫宸殿——「時間中的宮殿」設計者(與澳大利亞IAPA合作)。作品被錄入《新中國美術60年》、《越界:中國先鋒藝術1978-2008》、《中國當代藝術史:1978—1999》。著作有:《時間的殘渣》藝術創作手記(由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盛宴:馮峰作品1991-2008》以及《圖像:敘述與再現》、《形態:轉譯與生成》、《語匯:元素與秩序》、《觀念:認識與表達》等藝術教學文獻。

 

 

主持|彭麗君

彭麗君現職香港中文大學,為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於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取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一直在香港任教。研究範圍包括香港電影、視覺文化、知識產權論述、以及毛時代的中國和世界毛主義。中文出版包括《哈哈鏡:中國視覺現代性》(2010,2019)、《複製的藝術:文革期間的文化生產與實踐》 (2017)、《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2010,2018),以及即將出版的雨傘運動專著。她曾於2008 年取得中文大學卓越研究獎,以及2012年蔣經國學術出版獎。

 

查詢電話:6689 0189

查詢電郵:event@hk01.com

《活動條款及細則》

香港中文大學 利黃瑤璧樓四號演講廳(ELB LT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