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選舉2021|新制度新理念新方法 新人有望勝舊人?

撰文:黃雲娜 黃舜煬
出版:更新:

選舉改制後首場立法會選舉今日(12月19日)舉行,焦點落在大批新人上場。原本有154人參選競逐90個議席,經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審核後有153人提名有效,正式成為候選人。據《香港01》統計,當中有115人未曾出任立法會議員,即只有38個有議會經驗人選尋求連任或再任,但即使這些舊人全數當選,立法會的新人佔比也至少有58%。翻查2016年立法會選舉結果,當時70個議席中只有29個新丁,即佔比不過42%。所謂「新人事新作風」,這些議會新星的議政表現當然有待時間驗證,但在北京亟待香港促成良政善治的壓力之下,他們理應帶來三大改變。

153名候選人當中,有115人未曾出任立法會議員,即只有38個有議會經驗人選尋求連任或再任,但即使這些舊人全數當選,立法會的新人佔比也至少有58%。(香港01製圖)

政治光譜:非傳統及新建制湧現

立法會提名期早前(11月12日)結束,經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裁定後有153人候選。其中地區直選有35人爭20席,功能界別有67人爭30席,選委界別有51人爭40席。

無可否認,自從《港區國安法》事實、「愛國者治港」原則確立、選舉制度修改之後,參選門檻被大幅提高,非建制派的參選意欲大減,導致不少市民擔心議會質素將會大幅下滑。這種擔心源自兩種印象,一是普遍認定傳統建制議政水平參差,二是大多相信泛民主派才敢是是非非——姑勿論這種印象如何刻板且片面,例如忘卻泛民如何「為反而反」變相拖低議政品質,但不能忽視的現實是,傳統建制的表現確實未能獲得主流的支持和信任,市民早已求變心切。

平情而論,無論市民如何悲觀負面,是次選舉確實有望推動一代新人換舊人。從政治光譜來看,大批非傳統建制或新建制人士紛紛落場競技。撇除28名沒有提供政治背景資料的候選人,以及13名強調自己屬非建制的候選人,餘下多達112名建制候選人當中,只有51人來自傳統五大建制政黨(民建聯、工聯會、經民聯、新民黨、自由黨),即有61人來自非傳統建制或新建制陣營。從一方面看,由於以往的政治資源壟斷,非傳統或新建制人士的參政議政經驗確實較少,仍然有待時間驗證治港能力;但另一方面,他們與既得利益結構的關聯不如傳統建制密切,相信其從政意念、價值支撐和議事作風等等,將會有所不同。

撇除28名沒有提供政治背景資料的候選人,以及13名強調自己屬非建制的候選人,餘下多達112名建制候選人當中,有61人來自非傳統建制或新建制陣營。(香港01製圖)

新舊比例:從「四六」增至「六四」

至於新舊比例方面,據《香港01》統計,是次153名候選人當中,有多達115個以往未曾出任立法會議員的「新人」,即只有38個曾有議會經驗人選尋求連任或再任,但即使這些舊人全數當選,立法會的新人佔比也至少有58%。值得一提的是,翻查曾經被譽為「世代交替」的2016年立法會選舉結果,當時70個議席中只有29個新丁,即佔比不過42%。簡言之,新一屆立法會當中,新舊議員佔比將由5年前的「四六比」大幅提升至「六四比」。所謂新人事新作風,無論他們出身什麼政治光譜,但相對「舊人」而言確實有望帶來更多「革新」。

若從職業背景來分析,這115名候選的「議會新丁」也可謂打破以往由政商主導的格局。據《香港01》記者根據候選人提供資料統計所得,當中除了逾三成半為商界精英,逾一成半來自政界之外,有超過四成候選人(48人)來自不同專業界別,其中有8人來自學術界,有些甚至是個別領域德高望重的權威。更關鍵的是,這48名專業人士並不只按傳統參選功能界別或地區直選,而是有多達16人出戰選委界別——他們大多明言「選委界別」代表全港整體利益,而不是要為個別界別服務,更免於為討好民意而左搖右擺,能更客觀議政、立法。

另外,在42名商界代表之中,也不乏企業高管層。當中有13人報稱為董事、9人經商、6個總裁、5個總經理、3個企業顧問、2個首席策略官、1個副總裁。撇除個別家底豐厚的富家子弟不說,這些候選人能在企業身居要職,相信也非泛泛之輩。當然,「公司管理」始終不同「特區治理」,如果只把商業邏輯搬到政治場所也不合時宜,可見這些精英也備受考驗。

據《香港01》記者根據候選人提供資料統計所得,當中除了逾三成半為商界精英,逾一成半來自政界之外,有超過四成候選人(48人)來自不同專業界別。(香港01製圖)

制度侷限:舊人更比新人強?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說,新一屆立法會有望為政治格局帶來全新氣象。不過,也有論者擔心,這些新人知名度較低,以往亦未必有亮麗成績,有些甚至至今仍然未有公布具體競選政綱,著實難以令人信服他們是能夠勝過舊人的能者。

然而,那些知名度較高的舊人,以往同樣沒有什麼驕人政績,有些甚至可謂「劣跡斑斑」,是公認的「忠誠廢物」,這又怎能令人不去寄望一代新人勝舊人?當然,「新人」並不代表「大曬」,也許正因為面貌較新、資歷較淺,他們更有必要戰戰兢兢,時刻以舊人教訓來警惕自己,只爭朝夕改善資源分配不公和產業發展不興,不負韶華推動資本主義進步和良政善治改革,否則遲早也會變成舊人被換掉。

除此,還有論者質疑,選舉制度的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行政主導」,但也變相弱化了立法機關的角色,所以即使新一屆議會可以實現「能者居之」,相信也是「回天乏力」。的而且確,儘管《基本法》賦予立法會議員制定法律、審批公共開支及監察政府運作等職權,但凡是涉及公共開支、政治體制或政府運作等政策草案,只能由政府提出,或必先得到特首書面同意——觀乎剛結束的第六屆立法會,特首僅僅五次批准私人條例草案在立法會審議,包括前特首梁振英批准金融界陳振英提出《交通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合併)條例草案》,現任特首林鄭月娥批准經民聯吳永嘉提出《2019年聖約翰學院(修訂)條例草案》、前會計界議員梁繼昌提出《2018年專業會計師(修訂)條例草案》、旅遊界姚思榮提出《2018 年海員俱樂部法團(修訂)條例草案》及工聯會麥美娟於2017年《2021年水務設施(水務設施規例)(修訂)條例草案》。而且,在新制之下,政府草案只需獲過半與會議員的支持即可通過,但議員提出的議案、法案及修正案等,則須經過「選委選出組別」和「功能及直選組別」的「分組點票」,並各獲過半數支持才可通過。凡此種種,可見議員職能確實面對諸多限制。

一些知名度較高的建制舊人,以往同樣沒有什麼驕人政績,有些甚至可謂「劣跡斑斑」,是公認的「忠誠廢物」。(資料圖片 / 羅君豪攝)

形勢巨變:新人有望勝舊人!

不過,香港政治形勢早已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也實在難以舊有制度所衍生的治理模式作為單一分析框架,去斷言全新制度下的政治格局不會出現積極的結果。事實上,隨著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為「愛國者治港」定調,中央已對所有治港者提出明確要求,必須善於全面貫徹「一國兩制」、善於破解各種深層矛盾、善於為民眾辦實事、善於團結方方面面、善於效忠履職盡責;因此,可以預見,無論是特區政府還是立法議員,理應出現三大改變——

首先,他們的從政擔當、治理意識和價值信念會變,因為從政是為了讓香港人生活得更好、為了讓「一國兩制」走得更遠、為了讓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光彩,而絕不是為了滿足自我虛榮、謀取個人利益、壟斷政治資源;

其次,他們對香港問題的認識會變,不能只把「深層次矛盾」掛在嘴邊卻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也不能以為有了《港區國安法》去壓制反動勢力就等同萬事大吉,只有不斷加強理論裝備、豐富知識結構、對接國家理念,才能「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針對不同形勢作出正確決策、提供有效支撐、做好政策解說、有效引導民意,而不會隨民意搖擺,或者盲目鬥爭;

最後,他們對解決香港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會變,不會不敢觸及既得利益的奶酪,也不會妄想依靠「和稀泥」手段蒙混過關,而是必須秉承「發展才是硬道理」和「公平正義」的價值信念,既把蛋糕做大,也把蛋糕分好,告別貧富懸殊,邁向共同富裕!

第七屆立法會選舉各界別參選名單,請按此參閱《香港01》選舉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