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潮|政黨民調所為何事?

撰文:黃舜煬
出版:更新:

民主黨上周二(1月4日)公佈本港民情和移民情況調查結果,指近六成市民不喜歡在香港的生活,而每五個香港人就有一個想移民外地。負責民調的民主黨經濟政策發言人陳堡明表示,結果或與港人政治自由程度有所改變相關。乍看之下,這結果很符合不少人的理解,然而,細究問卷設計和分析理據,難免引發另一重思考——政黨民調到底所為何事?

1月4日,民主黨公佈新一份有關本港民情和移民情況的民意調查結果,其中發現近六成市民表示不喜歡在香港的生活,更顯示大概每五個香港人就有一個想移民外地。(余俊亮攝)

民主黨在去年12月14日至24日,以電話調查形式抽樣訪問534名市民,從「你是否喜歡在香港生活」、「過去一年曾否想過離開香港去其他國家生活」、「你認為香港市民的個人自由度比較回歸前有所增加抑或減少」、「你認為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是否成功」等四個問題,查詢受訪者的取態。調查發現,有58%受訪者不喜歡在香港生活,只有34%表示喜歡;有22%受訪者想移民,78%受訪者未想過離港;有43%市民表示個人自由度比較回歸前減少了,另有28%市民表示有所增加;至於「你認為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是否成功」,回答成功及失敗的比率則較為接近,大約各佔四成。

負責問卷調查的民主黨經濟政策發言人陳堡明在記者會上推論,市民不喜歡在港生活,甚至萌生移民想法,或與政治自由程度有所改變相關。他相信這是社會撕裂過後而特區政府沒有設法促成復和的結果,建議當局必須小心檢討施政方針及準則,包括如何讓施政真正貼近市民生活,以至如何在市民間建立起誠信等等。

乍看之下,這結果和解說相當符合不少人的理解——「一國兩制」變得不一樣了,中央經常行使「全面管治權」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表達自由的《港區國安法》頒布實施了,原本容許港人自由選擇議會代表的選舉制度也被修改了——種種政治影響下,大家原本所能享有的政治自由縮窄了,所以大家也就不想留在香港了。

陳堡明指市民不喜歡在港生活,政府應檢討施政方針及準則,包括讓施政真正貼近市民生活,以及在市民間建立誠信等。(余俊亮攝)

然而,有趣的是,其實是次問卷並沒有問及港人不喜歡在港生活的具體原因,也沒有問及每個問題與問題之間的相互關係;但從民主黨的解說來看,似乎是把其中一條問題「你認為香港市民的個人自由度比較回歸前有所增加抑或減少」,當成另一條問題「你是否喜歡在香港生活」的理由,並且將兩者構成一種因果關係。

《香港01》就此向陳堡明查詢。陳回應稱是次電話調查整個流程較為簡短,「好難問到好具體」,所以沒有提供相關選項予受訪者選擇。他又指,當日記者會上所作的解釋,都是出於個人的分析和評論。

問題是,移民意願往往受到多個因素影響,包括政治環境、施政表現,經濟發展、生活成本和職業前景等等,為何他只集中歸咎政治原因?而他的判斷基礎又是什麼?是「單憑感覺」,還是有其他科學數據?

對此,他只以短信簡單回覆指,上述因素都與政府有關。

民主黨早前就本港民情和移民情況進行民意調查,卻沒有向受訪者提供解釋原因的選項。(余俊亮攝)

某程度而言,所有的事一定都是政府的事,但任何負責任的政黨都不應該隨隨便便泛泛而談,更加不應該為做而做。

在遵循一定社會學和統計學原則下所進行的民調,的確能夠較為客觀而精確地反映社會對於不同議題的取態。作為從政者,固然需要藉此掌握民情,適時調整政策走向,才能做到政通人和。

可是,一旦民調的設計者預設立場,並選擇性解讀調查數據,那麼調查結果不但無法如實反映民意,反而會令民調淪為「政治工具」,最終受損的就是設計者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