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波疫情|擺脫單元思維 積極發展中醫公營醫療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香港第五波疫情爆發至今三個月,每日染病個案仍然以逾萬宗增加。雖然不少中醫師在地區以面診或遙距的方法幫助受感染市民,但大部份都是「單打獨鬥」,政府未有正式宣傳中醫藥的效力,不少市民也未清楚中藥是否可以改善病情。
參考內地的抗疫經驗,中醫治療實際上對於一些輕症患者有極大幫助,政府若能善用,必然有助紓緩醫療體系的壓力。而長遠而言,政府更應該透過公帑讓中醫完全成為公營醫療的一部份並加以宣傳,讓香港「中西醫協作」的願景逐步落實。

從內地的抗疫經驗來看,中醫治療實際上對於一些症狀相對較為輕微的患者有極大幫助。尤其是正當武漢市在2020年初疫情至為嚴峻的時候,內地就曾利用中藥治療輕症患者,其後中國中醫藥專家更編製了《新冠肺炎中醫診療手冊》,提出「三藥三方」作為基本藥方,供中醫治理患者時參考使用。況且,內地不少中藥學的研究都指出,以中藥治療不但有抗病毒功效,亦可調節免疫力、減低發炎反應等,而且可以改善患者病情,控制重病率、降低死亡率,甚至對防止後遺症有一定功效。

香港浸會大學上月中推出網上中醫診症服務,免費為非病情危急的新冠病人診症、配藥及送藥上門,每日可服務1,000人,亦會提供心理情緒支援。(歐嘉樂攝)

如果政府應用得宜,尤其是針對一些輕症患者,相信有關安排至少能夠做到目前「三減」目標中的「減少重症、減少死亡」。而假如特區政府能夠放下「重西醫輕中醫」的成見,讓香港不同醫療專業都可以在當前危機發揮所長,參與目前正是關鍵的抗疫工作,公營醫療壓力亦可以相對得到紓緩。

無可否認,目前至為重要的抗疫策略是有效地分流病患,讓有緊急需要的患者盡快得到適切的救治。由於新冠患者普遍由西醫救治,政府自然亦無意改變求治方案,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政府能夠積極地確認中醫對治療病症的效用,不幸染疫的市民可以通過選擇中醫的治療方法減輕病情,而毋須前往目前七間專治病徵輕微指定診所求診。這必然有助紓緩醫療體系的壓力。更何況,推動中醫的發展需要有更多臨床的實證,現時醫療人手短缺,中醫正好填補當中的隙縫,同時提升中醫的地位,逐步建立市民的信心。

長遠而言,香港始終需要在公營醫療體系中增加更多醫療選擇,在發展和培訓西醫醫護人手的同時,不可以再次忽略中醫藥的角色。而政府在中醫藥規管和學歷認證方面已逐步完成了硬制度的法規,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應該透過公帑讓中醫完全成為公營醫療的一部份並加以宣傳,讓香港「中西醫協作」的願景逐步落實。目前政府雖已在十八區資助並提供中醫服務,但都是以自負盈虧模式經營,每次診金外加首兩天藥費達120元,相比西醫普通科門診則為50元,明顯地仍然見到政策上的傾斜。當前的危機是一次重要的機會,既讓中西醫共同為香港克服這一波疫情,也為香港公營醫療的長遠健康發展謀求新的出路。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08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3月14日)《擺脫單元思維 積極發展中醫公營醫療》。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308期《香港01》電子周報其他獨家精選內容:

政府不擔責 安老之難從黃婆婆的「三難困境」說起

安老三招漏洞百出 退休保障似有還無

港府抗疫政策轉向 院舍爆疫歸因疫苗猶豫值得商榷

「八孩母親事件」貫穿兩會 標誌意義堪比「孫志剛事件」

俄烏戰事難解 中國長遠可扭轉局面

能源制裁突顯拜登尷尬境地

俄烏戰爭下鎳價創新高 電動車普及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