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秒的歷史】中印邊境衝突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中印近期就邊境糾紛問題已對峙差不多兩個月,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但傳媒焦點始乎較多關注在北韓問題。中印兩國是全球人口最多兩大國,兩國關係對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有莫大影響,《港學堂》今次與大家談談相對忽略的中印糾紛。

中印邊境局勢圖。(港學堂編輯團隊繪)

中印邊境糾紛由來已久,雖然今次衝突點不在傳統爭逐的麥克馬紅線(見圖),但我們也先釐清中印邊境糾紛源由。清朝末年,西藏的達賴喇嘛與清政府發生爭執,四川軍隊進入西藏,達賴喇嘛外逃並接受英國保護。辛亥革命後,達賴喇嘛回西藏,並宣佈獨立。民國總統袁世凱不予承認,並派兵入西藏。1913年,英政府其後召開中、英、藏三方會議,以商討西藏地位問題。會上英國提出仿傚外蒙古的情況,將西藏分為內藏及外藏,內藏由中國管轄,外藏自治;另要求中國不得駐兵、設官及殖民。在英國的威迫下,中國代表初步簽署草案,但中國政府不承認。英國與西藏私下簽訂《西姆拉條約》,並由英方代表麥克馬洪單方面劃定印、藏間一段邊間,稱「麥克馬洪線」。中國對此一直不予承認,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即進軍西藏。這是自清以來,中央政府首次完全控制西藏。不久,達賴喇嘛逃亡印度,奔走西方國家之間,尋求更大自主權。而所謂「麥克馬洪線」,因從來未獲得中國承認,故引致日後中國與印度兩國間出現長期的邊界糾紛,並於1962年發生邊境衝突。

這次中印衝突地點為都克蘭高原(Doklam Plateau,中方稱「洞朗高原」),高原為中印不丹三國的邊界,不是傳統中印雙方所有領土爭議地區。事緣中國於這三地邊界建立一條延伸至姐普山脊的公路,而公路所跨越地區不丹和中國均稱有主權。由於不丹這小國實際受印度控制,因此印度罕有的越境,以回應不丹政府請求來說服中國停止建設上述公路,並調動大量武裝人員集結印方邊境。

中印邊境衝突原由
釀成這次外交衝突,並有可能升級至中印戰爭,我們可以從三點解釋衝突原由。

第一,歷史因素。上述提及中印長期就「麥克馬洪線」存有分歧,並成為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導火線。戰爭以中國戰勝結束,但邊界問題並沒有解決,雙方仍各執一詞,其間仍有零星紛爭,而導致這一次維持兩個月的洞朗高原之爭。

第二,軍事因素。印度敢於代不丹出頭,越境阻中國施工建公路,因為這條路所在地區,扼守印度通往自己東部領土和藏南地區的狹長地段,並俯瞰著印度連接腹地和東北地區的西里古走廊。一旦工程完成,中方軍隊的坦克射程範疇便可覆蓋西里古走廊,故這次印度有別於以往邊境糾紛,有極大反應。而不丹傳統為印度勢力範圍,近年多了不丹內部聲音主張向中國靠攏,印度為防止失去不丹這地區,故這次代其「出頭」。

本年中國招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印度拒絕參加。(資料圖片)

第三,政治因素。中國在習近平執政後,提出「一帶一路」西進發展政策,擴展中國在「一帶一路」沿途國家,尤其在南亞政治和經濟影響力,無不挑戰印度利益。故此,作為南亞重要大國如印度甘冒被孤立風險,一直拒絕參加「一帶一路」。與此同時,中國卻偏偏與印度有長期衝突的鄰國巴基斯坦合作打造「中巴經濟走廊」(CPEC),走廊越過印巴有主權糾紛的喀什米爾地區,亦令印度如芒刺背。今年五月中國舉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之際,印度在另一邊另起爐灶,在非洲發展銀行年會上力銷與日本合作「亞洲-非洲增長走郎」(又稱「自由走廊」),透過這個泛非洲網絡來對抗中國的「一帶一路」和「中巴經濟走廊」,想與中國平起平坐。

再者,這次中印糾紛,背後除涉及中印兩國在亞洲的角力外,也涉及美國勢力對中國圍堵。印度視中國拉攏巴基斯坦發展「一帶一路」為對其圍堵,而中國又視印度與美國靠攏為美國對華包圍的伙伴,兩國間互不信令潛在衝突日漸增多。
 

印度罕有就中印邊境問題,越境與中國糾紛達兩個月之久。(資料圖片)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學術研究所研究員張燁表示,這次中印衝突是「一場偽裝成邊界爭端的地緣政治競爭。」雖然中國間經貿合作越來越頻繁,中國首要更是處理北韓問題。輿論一般估計這次糾紛最後不會升級為地區戰爭,但中印之間的分歧和在亞洲的競爭,會隨著中印兩國經濟持續增長而越來越多較量